离职或将进入倒计时!鲍无可旗下已无独管基金

闻基期舞 原创

2025-04-28 11:05

4月26日,随着接连四则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发出,正式宣告着鲍无可旗下再无单独管理的基金,也意味着其离职或已进入倒计时。作为公司招牌基金经理之一,鲍无可一旦离职,对近年来主动权益规模缩水、业绩承压的景顺长城来说无疑雪上加霜,而四位风格迥异的接任者能否稳住局面,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接连四则基金经理变更公告 鲍无可旗下已无单独管理产品

具体来看,据景顺长城发布的公告显示,鲍无可旗下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景顺长城价值驱动一年持有混合、景顺长城价值边际灵活配置混合和景顺长城价值领航两年持有4只基金批量新增了共管基金经理,进一步坐实了市场上关于鲍无可即将离职的传闻。

事实上,早在4月12日,鲍无可旗下基金就曾批量增聘过共管基金经理,彼时有媒体表示从业内人士处求证到,鲍无可已向公司表达离职意愿,目前正逐步对在管产品进行增聘,后续还会卸任。全部产品卸任后,就要开始走离职的流程。而至此,鲍无可旗下已无单独管理产品,显然离职也已进入倒计时。

从履历上来看,鲍无可曾任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行业研究员。2009年12月加入景顺长城基金,2014年6月开启基金经理生涯,现任景顺长城基金股票投资部执行总监、基金经理。 

作为“深度价值派”的代表基金经理之一,鲍无可一直强调安全边际和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持仓相对分散,不追逐热点性投资,注重行业的均衡配置。截至目前,鲍无可在管基金总数8只,规模达162.07亿元,在管基金最佳任期回报达371.64%(数据来源:天天基金网)。

不过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鲍无可似乎就有些不在状态。截至目前,鲍无可在管的14只产品(各类别分开计算)近六月收益均为负数,近一年收益有8只为负。而这种状态,也引发了投资者的不满和赎回,其在管8只产品合计规模较去年二季度末已下降超百亿元。

接任者风格迥异 能否稳住局面有待观察

随着鲍无可离职传闻的传出,继任基金经理履历如何也备受关注。公告显示,目前鲍无可旗下的8只产品分别增聘了邹立虎、刘苏、张仲维和王勇四位基金经理共管,均为证券从业经验超15年的老将。但从风格上来看却各不相同,因此能否稳住局面还有待观察。

首先从邹立虎来看,其于2021年进入景顺长城基金,虽同样强调安全边际,但其在管基金多为固收类产品,旗下固收产品同类排名也普遍好于两只权益类产品,显然能力圈更多并非在权益板块。

其次从刘苏来看,其于2011年开始管理首只产品,2015年进入景顺长城基金,现任股票投资部研究副总监兼基金经理职务。刘苏的投资风格同样偏向价值,看重低PE、高ROE,持仓的行业和个股都比较分散。其行业配置以消费为核心,但由于近些年消费板块整体表现不佳,刘苏管理的部分消费主题基金业绩也并不理想。在其此前所管理的9只基金中,又三分之二至今任职回报为负。

再来看张仲维方面,擅长的则是科技成长风格,现任股票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在增聘的四人中,张仲维与鲍无可投资方向差异最大,因此在接手之后投资者或将迎来一波调仓换股所带来的波动。从在管产品来看,虽张仲维在近期的采访中着重强调近两三年的投资重点在AI,但在年初至今的行情中他却似乎并未受益,截至目前在管产品年内收益均为负数。

最后来看王勇,2022年加入景顺长城基金,现任总经理助理、首席资产配置官、养老及资产配置部总经理、基金经理。从投资上来看,王勇更专注大类资产配置。不过,在增聘前,王勇在管产品中同样有着半数产品任职回报为负,另外其管理的景顺长城颐心养老2040三年持有混合(FOF)曾于2024年6月清盘,任职回报-7.52%。

主动权益增长失速景顺长城规模增长依赖固收

值得注意的是,虽接连的增聘公告以及四位从业经验丰富的老将都显示出景顺长城已对鲍无可的离职做好了准备,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旦鲍无可离职,或将对近两年来本就弱势的景顺长城主动权益板块再度造成一定的打击。

一方面,作为景顺长城的招牌之一,鲍无可的离任或将导致大批追随者的赎回。在目前的相关股吧中,已有投资者表达了赎回的想法。如在天天基金网的景顺长城价值领航两年持有的股吧中,就有投资者表示:“买了10万冲着鲍无可来的,你可别离职跑了扔下我就走了。”而一旦投资者批量赎回,将对景顺长城旗下本就规模增长较慢的主动权益产品造成进一步打击。近几年来,景顺长城公募管理规模的增长均主要依靠固收类产品来支撑。以现任董事长李进任期为例(2020年9月12日上任,统计区间2020年末至2024年末),景顺长城基金的管理规模增长了2116.75亿元至目前的5903.34亿元,其中,货基和债基就贡献了1944.8亿元,主动权益产品的贡献微乎其微。这种主要靠固收产品维持规模增长的现状,无论是与市场的发展,还是景顺长城基金官网所提出的股票投资领先的多资产管理专家发展战略都大相径庭。

另一方面,一旦鲍无可离职,上述四位基金经理的彻底接任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在接任后,刘苏以及邹立虎在管的产品数量均已达到10只,超160亿元的基金即便均摊也将使得上述四位基金经理的在管规模获得不小的提升,而过多的在管产品和过大的规模将使得基金经理面临精力分配等方面的压力,或将导致研究深度不足、决策响应滞后等风险的出现。

经营与产品业绩双失 景顺长城投资者回报成空谈

除此之外,在主动权益规模增长不力的背后,景顺长城旗下的主动权益产品近两年来还面临着业绩偏弱的压力。Wind数据显示,2021年~2024年的四年时间里,景顺长城基金合计收取管理费149.46亿元,旗下产品共计为投资者带来了374.44亿元的亏损。

一边是投资者的亏损,另一边,则是景顺长城亦未曾为股东带来较好的收益。公开资料显示,景顺长城基金由景顺与长城证券联合开滦集团和实德集团共同发起设立,据长城证券公布的定期报告显示,2021年~2023年,景顺长城基金分别实现净利润14.02亿元、13.68亿元、11.75亿元,已连续三年较前一个报告期出现下滑。

而长期盈利下滑往往被视为战略失误的标志。从当前降费的行业背景下,不少头部公司都已调整战略,通过降本增效等方案促使财务数据重回正轨。但从景顺长城的财务状况来看,显然在战略上未能及时调整或调整不力,导致净利连续下滑现象的出现,或将招致股东方对景顺长城整体战略的质疑。尤其是在兄弟公司的鲜明对比之下,数据显示,长城证券旗下的另一基金公司长城基金已连续三个完整年度实现净利润的增长,2021年~2023年间,长城基金分别实现净利润1.65亿元、1.78亿元、2.3亿元和1.2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景顺长城基金总经理康乐曾在公开发文中表示,以投资者为本,切实提高投资者获得感,资管行业方能根深木茂。他还表示,公募基金需要保持定力和耐心,在正确的道路上奋楫前行,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但从上述数据来看,目前的景顺长城基金,在公司治理中显然缺失了以投资者优先的原则,就连对股东的回报都连年下滑,面对着如此情景,景顺长城的各位高管是否应该反思下自身了。

来源:公众号闻基期舞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