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改变一个饮食习惯,就能降低死亡风险
文/陈根
有一种食物,我们每天都在吃,几乎每顿都离不开它,它就是——盐。盐,被誉为“百味之首”,是厨房里最基础、最重要的调味品。俗话说,无盐不成味,因此,无论是清淡的小菜,还是重口味的大餐,只要少了盐,总觉得味道寡淡。
盐虽然能让食物变得更加有滋味,但过度用盐,却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多健康的风险。
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而钠正是问题的关键。正常情况下,人体确实需要钠元素来维持水分平衡、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重要生理功能。但问题在于,今天,在现代饮食中,我们摄入的钠远远超出了身体的需要。
大量科学研究已经证实,高盐饮食和高血压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还会增加中风、心脏病、肾衰竭、胃癌、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的风险。钠吃多了,不仅让血管变脆、变硬,还会悄悄地加快身体的衰老过程。
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减盐更是迫在眉睫。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成年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但现实却是,中国居民的日均盐摄入量在10克以上,几乎是推荐标准的两倍——中国也是全球盐摄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也是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率高居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应对这一问题呢?
科学家们的确提出了一种解决办法,用含钾代盐取代部分普通盐。简单来说,就是在食盐里加入一部分氯化钾,用氯化钾替代氯化钠的一部分,这样既能保持咸味,又能减少钠的摄入量,同时补充钾元素。
此前,一项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Heart(心脏)》上的荟萃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做法的效果。研究人员汇总了全球21项大型研究的数据,涵盖了近3.2万名参与者,平均年龄在21到75岁之间,男性占53%。分析显示,使用含钾代盐的人,收缩压平均下降了4.61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了1.61毫米汞柱,而且,食盐中每减少10%的氯化钠成分,收缩压还能平均再下降1.53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0.95毫米汞柱。
使用含钾代盐的人,不仅血压改善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大幅下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下降了11%,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了13%,全因死亡率下降了11%。
当然,光靠换盐还不够,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技巧能帮我们减盐:
l 做饭时别什么调料都放,多用葱、姜、蒜、辣椒、八角、花椒、柠檬等天然食材提味。
l 少用含钠高的调料,比如味精、鸡精、豆瓣酱、腐乳、榨菜这些,钠含量超高。
l 用控盐勺来量盐,加量有数,不会手抖下太多。
l 快出锅时再放盐,能更好保留咸味,整体盐用得更少。
l 多吃天然食物,尤其是蔬菜。肉类菜肴用盐多,蔬菜吸盐少。
l 多用蒸、煮、烤的方法做菜,少用油炸。
l 咸菜、腌制品吃之前,先用水泡一泡,冲掉部分盐分。
还有一点很重要——即使是味道不咸的食物,也可能藏着大量钠,比如方便面、面包、饼干,这些包装食品里就常常加了不少钠。所以买东西时,记得看成分表,比一比钠含量,挑钠低的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