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发布
4月26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第七届岐黄论坛”在京召开。会上发布了2024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一、临床基础类
1.“脑肠”跨器官策略防治消化系统疾病取得新进展
以功能性胃肠病和消化道炎癌转化为代表的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发病率高、机制复杂、医治难度大,且与中枢神经系统急、慢性应激损伤密切相关。单一治疗方法不能满足此类疾病跨器官的实际需求。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魏玮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荣培晶研究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凤斌教授,提出“脑肠同调”新策略,通过开展1796例功能性胃肠病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脑肠同调”可同时改善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以及焦虑抑郁状态,降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复发率,创建了“脑肠同调”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并应用多组学等方法阐释了“脑肠同调”的科学内涵。研究成果2024年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和Gastric Cancer等期刊,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该进展是基于中医整体观治疗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的新策略,也为重大慢性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油脂类高热量食物摄入大幅增加导致肥胖患病率逐年攀升,小肠作为油脂吸收的主要部位,其吸收过程多认为是自主发生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王计秋教授团队发现肠道油脂吸收受到大脑的直接调控,基于此筛选到中药葛根中的葛根素可抑制“脑肠轴”特定神经元,显著缩短空肠微绒毛长度、减少吸收表面积、降低小肠油脂吸收能力,将既往认为的“自主发生”更新为“受迷走神经调控”。研究成果2024年发表在Nature期刊。该进展进一步阐释了中医整体观调控“脑肠轴”的科学内涵,也为未来减肥药物研发、“脑肠轴”生理学研究提供了新靶点、新思路。
2.中医药防治心血管事件链获得高水平证据支撑
心血管事件链是指高危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引起的心肌梗死,后发展成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直至死亡的过程。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河北以岭医院贾振华教授联合仝小林院士、杨跃进教授、李新立教授、黄鹤教授、卜培莉教授团队开展中医药防治心血管事件链的系统研究。通过889例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津力达颗粒可系统调节代谢异常,保护血管,延缓动脉硬化,并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通过220例冠脉易损斑块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可增加纤维帽厚度,稳定易损斑块,改善心绞痛,降低事件发生趋势;通过920例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后复发影响的临床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可降低消融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风险,减轻房颤负荷,提高生活质量;通过3119例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研究显示:芪苈强心胶囊可改善心衰患者预后,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衰恶化再住院发生风险。通过基础研究和网络整合分析,阐释了防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控下游传变的疗效机制和科学内涵。研究成果2024年发表在Nature Medicine、JAMA Internal Medicine和European Heart Journal等期刊。该进展阐释了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事件链的独特优势和疗效,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提供了研究范式。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临床治疗面临高死亡率和再住院率的严峻挑战。广州中医药大学王伟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勇教授团队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基于“益气温阳活血”治法创新性提出心衰解毒新治法,并创制芪参颗粒(已获新药临床批件并完成技术转让)。通过首创“四位一体”斑马鱼胚胎模型药物筛选体系,从芪参颗粒中筛选出16种具备心肌保护作用的中药小分子,并首次发现黄芪甲苷Ⅲ可作为同源二聚体特异性激活RXRα,优化心肌能量代谢减轻心衰症状。研究成果2024年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期刊,并制定《心力衰竭毒邪证诊断专家共识》(2024)。该进展是基于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新药研发的典型案例,为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中医研究类
3.急性放射损伤中药防治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加强核应急药物研发应用,对完善国家核安全战略体系意义重大。中药以其整体调控特点,在急性放射损伤防治中独具优势,亟待深入挖掘。在多项国家级课题资助下,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高月研究员团队围绕系列急性放射损伤的中药防治研究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发现火麻仁油及其所含大麻二酚,可通过Atf2-Wnt/BMP信号通路,促进造血干细胞干性恢复,提升辐照动物存活率;首次证实凉血固元益肾汤可增加辐照动物肠道AKK菌丰度,上调肠内异丁酸水平,促进肠壁损伤修复,改善辐照动物生存率;研制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阿魏酸水凝胶,可有效缓解放射性炎性反应,促进受损皮肤内血管生成、胶原沉积,加速照后皮肤创面愈合。研究成果2024年发表在MedComm、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和Phytomedicine等期刊,获批军队特需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并荣获2024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该进展为核应急救援领域的重大突破,开拓了中医药治疗新领域,进一步证实了中医药在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
4.引种驯化导致西洋参“优形优质”变异的分子机制被阐释
目前已有100余种大宗中药材实现了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转变,与野生中药材相比,栽培中药材在性状和成分上可能因驯化产生变化,进而影响中药材质量和功效。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袁媛研究员团队在传统药材“辨状论质”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地药材具有“三优”特征,并从基因层面解析了野生西洋参与引种栽培西洋参的遗传结构差异,明确了Expansin-like细胞膨胀蛋白通过平衡细胞发育与人参皂苷Rg1的合成过程,影响西洋参根型的形态建成和人参皂苷的积累,进而定向调控西洋参优形和优质特征。研究论文2024年发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科学通报》等期刊。该进展是基于“优形优质”从分子层面阐释引种驯化中药材质量变异的示范性研究,也为阐释中药道地性的形成机制提供了研究方法。
5.应用一体多维数据平台生物合成中药微量活性成分取得新进展
中药活性成分是天然药物挖掘的宝库,但大部分中药活性成分含量低且化学合成困难。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为中药活性成分的异源生产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郭娟研究员带领的分子生药学研究团队通过整合中药植物遗传数据资源,搭建了中药多维度组学数据库,构建了库容1000+的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实体元件库,创建了“多组学—多体系”联合分析的基因功能研究技术体系,形成了一体多维、交互融合的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研究平台,实现萜类、生物碱类代表性中药微量活性成分高效异源生产。研究成果2024年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Catalysis、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iMeta和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等期刊。该进展为中药活性成分高效异源、绿色可持续生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6.中药组分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与抗病毒机制被解析
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是一类具有显著抗病毒活性的中药组分。但因其立体构型复杂、基原植物中含量低,导致化学合成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其药物发现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都中医药大学陈士林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教授、王遥教授、东北林业大学徐志超教授团队对千金藤、北豆根等中药材中的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开展了系统研究,基于本草基因组学研究体系对其抗病毒活性成分进行筛选,解析了其生物合成途径,结合体内外实验阐释了其重塑细胞抗病毒免疫代谢、增强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的科学原理,发现了广谱有效、活性明确、安全性高的抗病毒候选药物汉防己甲素、千金藤素等。研究成果2024年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该进展为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提高现有药物疗效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三、新技术与新方法类
7.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示范应用取得新进展
利用人工智能解读中医药科学原理,提升中医药临床诊疗水平,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清华大学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李梢院士团队构建和发布了“中医药+AI”的关键技术与研发平台(UNIQ系统),建立中西医“表型—细胞—分子—药物”多层次网络,实现中医药科学原理的全景式解析;并基于平台和大数据,发展中西医多模态多组学AI算法(AI-TWM),解析了胃炎癌转化相关的诊疗规律,构建了胃癌“极早期”智能识别体系,为胃炎癌转化风险预警及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成果2024年发表于Cancer Discovery等期刊,并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奖和双金奖。该进展实现了胃炎癌转化的中西医智能辅助疗法,也是AI技术助力中医药疾病防治、新药研发的重要示范。
随着技术方法的快速发展,如何从分子层面阐释中药药效物质的关键作用靶点和细胞群落亟待突破。浙江大学药学院程翼宇教授、范骁辉教授、王毅教授团队通过集成行人重识别、随机网络游走分析等人工智能算法,建立了药物作用下的心肌细胞线粒体动态表型大规模数据集,自主创建了MitoReID、scRank、scCube等新工具,成功解析了丹参酮IIA、表儿茶素等中药活性成分的效应细胞及作用靶点,突破了传统组学技术效率低、分辨率不足等缺陷,实现了基于表型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的中药作用靶点智能辨识。研究成果2024年发表在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和Cell Reports Medicine等期刊,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该进展为大规模组学数据提供了新工具,也为阐释中药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新方法。
8.中药有效性评价整合证据链方法体系初步创建与应用
以RCT为主的中药有效性评价模式不能满足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体系化证据需求,需发展和完善新的研究模式和技术方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肖小河教授、陈香美院士团队、首都医科大学王伽伯教授团队、湖南中医药大学戴爱国教授团队合作,通过整合临床经验(初证)、实验研究(佐证)、临床试验(确证)等多环节、多来源的证据信息,首次提出并建立中药有效性评价新策略和方法体系“整合证据链法”,并结合实例进行验证。研究成果2024年发表在《中国中药杂志》(封面文章)和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等期刊。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俊华教授团队建立了中医药“证据链构建与评价”技术体系,通过核心指标集将临床、动物、细胞、分子层面的研究证据进行连接,实现了临床与基础研究证据的统一,并以“三药三方”证据转化为范例完成实践验证。相关进展初步构建了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有效性评价策略、方法和标准体系。
9.创新技术驱动常用中药盲区成分和药效物质揭示取得突破
受限技术瓶颈,中药中还存在大量未被认知的盲区成分,其药效物质基础有待阐明。暨南大学高昊教授团队通过发展表观等价非对映异构判别方法、生源规律约束的理论化学空间映射策略等创新技术,成功应用于以枸杞、当归为代表的常用中药:发现并命名了以法卡林苯酞(falcarinphthalide)为代表的苯酞杂聚体、以枸杞亚精胺(lycibarbarspermidine)为代表的苯丙酰脂肪胺等新结构物质类群,完成了法卡林苯酞的仿生合成,解析了枸杞亚精胺的生源途径并实现异源表达,为创新药物研制提供了药源保障。研究成果2024年发表在ACS Central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提出的表观等价非对映异构判别原则和方法纳入医学规划教材《天然药物化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该进展为全面阐释中药药效物质提供了新方法和示范。
10.新型递药系统助力抗肿瘤中药活性成分靶向释放
因中药活性成分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低、靶向性差等原因,中药在提高恶性肿瘤临床疗效、减轻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优势难以发挥。上海中医药大学张彤教授团队建立了中药皂苷“药辅合一”脂质体、细胞膜仿生递药系统等高效靶向肿瘤的纳米药物递送技术,在“扶正祛邪”理论指导下,将扶正固本类中药代表性活性成分人参皂苷Rg3和以毒攻毒类中药代表性活性成分藤黄酸、蟾毒灵,靶向递送至肿瘤组织及转移病灶,通过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缓解肿瘤乏氧、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等作用,改善小分子靶向耐药和免疫治疗应答低等问题。研究成果2024年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等期刊。该进展采用新型递药系统助力扶正祛邪抗肿瘤中药药效发挥,为抗肿瘤创新药物制剂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