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预防接种日|疫苗接种助力慢病管理,医防融合共建老年健康防线

正观健康 原创

2025-04-25 14:41

正观新闻记者 邢进


4月25日是第39个“全国预防接种日”,今年的主题为“打疫苗 防疾病 保健康”,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预防接种宣传核心信息》(2025年版)指出:疫苗是预防、控制疾病和保护健康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接种疫苗在保护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最具成本效益的公共卫生干预手段,疫苗不仅是保护个人健康的重要福祉,更是构建全民免疫屏障,实现预防为主、战略目标的关键抓手。

疫苗不是孩子的“专利”,中老年人也需要

我国正处于深度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感染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数据显示,在我国约有75%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长寿不健康”问题较为突出,43%甚至多病共存(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疾病)。

所以疫苗接种不仅是孩子的“专利”,中老年人也需要。国家区域医学中心、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王东伟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免疫功能会逐渐下降,尤其是进入中老年阶段后更为明显。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又患有慢性病,风险会进一步加剧,更容易罹患多种感染性疾病。比如得了糖尿病、高血压,都会显著提高带状疱疹、流感、肺炎球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不仅影响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中老年人一旦发生感染,其并发症多、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并有可能导致原有慢性病加重,出现临床不良健康结局。”

及早接种,守护中老年人健康

王东伟进一步分析称,慢病易导致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同时,感染传染性疾病,又会让慢性病症状加重。以带状疱疹为例,大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发带状疱疹约156万人。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主要症状,这种痛不仅令人难以忍受,还可能与基础病相互作用,引发应激性炎症,导致血糖、血压、血脂波动,甚至诱发严重并发症。部分症状还容易与冠心病、心绞痛混淆,增加诊断和治疗的难度。如与心绞痛混淆,特别是当病毒沿着肋间神经分布时,患者会出现胸痛,常被误认为是冠心病发作。尤其是老年人,本身就可能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在感染带状疱疹后,疼痛、焦虑和压力会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导致症状更加复杂,治疗也更为困难。还有些患者原本血压控制良好,但由于剧烈疼痛,出现血压忽高忽低、难以控制的情况。服用止痛药虽然缓解了疼痛,却也可能影响情绪、血压和睡眠,形成一个交织的恶性循环。王东伟称,“所以,慢性病管理不能仅依靠患病后的治疗,对于像带状疱疹、水痘等,疫苗是相对比较有效的预防手段。特别是50岁以上人群,因体力衰退、免疫力下降,更应尽早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以增强抵抗力,预防感染和疼痛。”

医防融合,慢病管理有章可循

预防为主,强化基层服务成为健康中国建设主旋律之一。而社区作为家庭生活延伸的主场景,也是预防接种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探索构建“医院——社区——家庭”协同防线,将疫苗接种服务与慢病随访、日常诊疗相结合,推动中老年人疫苗接种服务体系不断升级。

“我们辖区总人口为79,311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10,365人,老龄化比例达13.1%。尤其是辖区的几个棉纺厂生活区,老年人较多,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接种疫苗,降低患病风险,对他们的健康来说尤为重要。”郑州市棉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芝称,“国家在《健康中国2030》中强调从‘以治病为主’向‘以预防为主’转变,作为医防融合联建单位,棉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开设了预防接种门诊,电子处方流转,还积极开展健康知识科普,提升老年人疫苗早接种,疾病早预防的意识。”

金芝称:“为推进医防融合工作,棉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对计划免疫科进行了重新规划,目前已按规范设立了双通道动线,分为等待区、登记区、接种区和留观区,实现‘进出分流’,避免走回头路,提升接种效率和就诊体验。同时,持续加强预防接种宣传,通过公众号、视频号和下社区义诊等方式进行健康科普的同时,当居民带孩子来中心接种时,我们也会向陪同的老人或家长普及成人疫苗接种知识,提高预防意识,真正实现‘来院一次、宣传一次、科普一户人’的效果”。

统筹编辑 邢进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