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奇|乌龟碑
在历史的浩渺烟云中,总有一些人物如璀璨星辰,以其非凡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照亮时代的暗夜;总有一些故事,穿越岁月的长河,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熠熠生辉。在四川平昌县云台镇原南马村刘家坝石坎子,一座造型独特的乌龟碑静立百年,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石刻艺术品,更是一部镌刻在石碑上的英雄史诗,诉说着游击大人刘正安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
少年逐梦,背井离乡
石坎子有300年历史大柏树下的那间老屋,是刘正安梦开始的地方。生于贫寒之家的他,自小便与寻常孩子不同。别的孩童在田间嬉戏玩闹时,他却痴迷于拳脚棍棒,常常对着空旷的山野,舞出心中的豪情壮志。然而,在父母眼中,这份热爱不过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在邻里的闲言碎语里,他成了“好吃懒做”的代名词。
但少年心中自有一片广阔天地,江湖的热血与侠义,在他的梦里日夜激荡。终于,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逐梦之路。为表决心,他一把火点燃了床上破旧的衣被与草席,火光映照着他坚毅的脸庞,也照亮了他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江湖征程。这一走,便是音讯全无,徒留家中父母在思念与怨恨中渐渐凋零,直至带着无尽的牵挂离开人世。
江湖历练,崭露头角
二十余载光阴转瞬即逝。当刘正安再次出现在石坎子村口时,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被人误解的少年。他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十多位威风凛凛的清军护卫,气宇轩昂,风采卓然。乡亲们惊讶地望着这位陌生的清军头目,谁也不曾将他与记忆中那个离家出走的少年联系起来。
直到刘正安主动走向一位太婆,微笑着自报家门,熟悉的乡音与记忆中的轮廓渐渐重合。太婆颤抖着声音试探:“你真是正安?”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激动地高呼:“刘正安回来了!是刘正安回来了!”刹那间,整个村子都沸腾了,乡亲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将他团团围住,关切的询问声、喜悦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久久回荡在村庄上空。
刘正安也不推辞,向乡亲们缓缓讲述起自己的漂泊岁月。离家后,他浪迹天涯,四处拜师学艺,凭借一身武艺在闹市街头卖艺求生。表演时,他身形矫健,招式凌厉,引得观众阵阵喝彩;生活中,他疾恶如仇,路见不平便挺身而出,为穷苦百姓仗义执言。他的侠义之名,渐渐传遍街头巷尾,成了百姓心中的“正义使者”。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一次寻常的街头卖艺中。一位清军将领偶然路过,被刘正安精湛的武艺深深吸引。将领认定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当即邀他加入清军。刘正安心中热血翻涌,他深知这是实现抱负、打击敌人、惩治贪官污吏的绝佳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应下,从此踏上了军旅之路。
沙场建功,魂归异乡
在清军的队伍里,刘正安如鱼得水。凭借过人的武艺和无畏的勇气,他在一次次战斗中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军中的佼佼者。然而,军务缠身,他在家乡短暂停留后,便匆匆离去,这一去,竟成了永别。
十多年后的一天,刘正安的女儿和女婿回到石坎子,带来了令人悲痛的消息——刘正安在滇、黔平乱时,不幸战死沙场。乡亲们听闻,无不悲痛落泪。就在众人沉浸在哀伤之中时,民国政府的使者带来了另一则消息:刘正安在平息滇、黔苗乱的战斗中,勇猛无畏,战功赫赫,政府决定为他赏戴花翎,并立碑纪念。
这座承载着荣耀与思念的乌龟碑,就此屹立在刘家坝。碑座雕刻成栩栩如生的乌龟形状,龟背之上,碑牌巍峨耸立,仿佛在诉说着英雄的不朽传奇。乌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长寿与稳重,以其为碑座,既是对刘正安功绩的敬重,也寓意着他的精神将如同神龟一般,永世长存。
岁月流转,精神长存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刘正安的后辈们在成都过着平静的生活,但家族中关于这位英雄先辈的故事,却从未被遗忘。每一次讲述,都饱含着敬仰与自豪;每一次回忆,都让英雄的形象更加鲜活。
2010年,刘仕树先生为刘氏家族编写族谱,追根溯源之际,他来到成都,见到了刘正安98岁高龄的女儿。老人虽年事已高,却耳聪目明,当得知眼前人是娘家亲人时,激动得老泪纵横,颤抖着双手紧紧握住刘仕树:“我快一百岁了,没想到今生还能见到娘家人啊!”那一刻,跨越时空的亲情与对先辈的敬仰交织在一起,化作永恒的温暖与力量,在家族血脉中代代传承。
这座乌龟碑,历经风雨洗礼,见证了岁月变迁,它不仅是刘正安个人传奇的见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这样的热血儿郎,为了心中的正义与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也让我们相信,真正的英雄,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们的精神,将如璀璨星辰,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刘之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