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竹

青年看点 原创

2025-04-24 13:12

北京有五棵松,九棵树或九十九棵树。只是以五棵松命名的五棵松树,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了。至于这五棵松树是不是也像景山上崇祯吊煤山时,那棵歪脖子老槐树,命运多舛,恐怕也不好说。通州的九棵树,在当时的九十九棵村肯定有过,然而是什么树,形态何异,品相如何?至少老楚同志目前无法考证,一片茫然,只能兴叹望洋而嗟乎。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即使残垣断壁,也能述说一段历史的沧桑。那么古树呢?太昊陵——中华人文始祖伏義氏陵边的那棵古柏,不知几经更替,枯发新枝,虽然没有北京潭柘寺的银杏树那么虬龙盘垣,气势磅礴,却仍能感受到一种文明漂流延伸的艰难与曲折。所以,古树是流淌于一个民族的历史血脉,如大漠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昭示一种民族精神的永恒。

今年初国务院通过了《古树保护条例》,估计鲁迅故居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应该列入保护范围了罢,因为没有明确的资迅,也不好确定。据说,唯有还有一株也是的枣树,己经奄奄一息,亟待特别救冶与保护。远没就像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苹果砸到牛顿头上的那棵苹果树,尽管原树几经抢救无效,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克隆了一棵,以示血脉的延续,根本不像位于淄博的稷下学宫——这所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学府,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根本就没有延续的可能,现在连遗址都没有了,只有一块残碑湮没在荒凉的玉米地里,让人一声叹息。

在老楚同志老家白家湾,山顶有棵古橡树,四人合抱,至少也有五百年了。大炼钢铁时代,我们村也筑起了炼铁炉,只是火烧得不旺,炼铁不成,于是乎就有智叟,打起了这棵古树的主意。唆使精神有残疾的三哑巴,砍树当柴以使火壮,结果,还没有砍断一枝,树根下就钻出一条像蟒的巨蛇,绕树转了一圈,把那位精神残疾的人吓得魂飞魄散,再也不敢去砍树了,古橡树算躲过一劫。前几年,开山造地,也曾让我一度十分担心这棵古树,是否会在造地中毀于一旦,这里没有造地,又算躲过一次劫难。现在不用担心了,肯定能列入国家保护范围,所以,也就不用杞人忧天。

移花锄晓月 删竹放春风

——老楚同志寄居的京郊,至少十公里范围内,没有可以列入古树保护名录范围内的古树。而远在200公里以外老家的古树,又是如何保护也是一种不可知的茫茫。总之,适者生存,这株远远超过牛顿砸头的苹果树,在没有任何克隆技术的情况。仍然叶茂根深,至少证明存在即为合理的正确,也就是说不要再为古人担忧便是。

老楚同志有三块绿植,一块小院里竹子,另外两块仍然还院外是竹子。竹子是浅根生植物,繁殖性很强,只要有水疯长得迅猛,特别是院子里的这块,几年下来,让人几乎无立锥之地了。老楚同志虽然没有移花锄晓月的英雄豪气,却有删竹放春风的澎湃激情。前几天,下定了决心,一口气把院里的竹子剪的只剩下最弱三棵,寻来三株已经成为支架的老竹作为支撑,老楚同志龚自珍毁其盆以医病梅的勇气,这三棵竹子,也不是五棵松或九树,尽管也鹦鹉学舌鲁迅先生,一块是竹子,另外两块也是竹子,更没有鲁迅先生故居枣树的名气。这弱弱的三棵竹子,只要能经受暴风骤雨,也就够了,比如前几天传说的狂风,就是一种考验与检验。

附:

《三棵竹》之解读

小D同学

这是一篇以古树为经、文明为纬的散文诗性书写,在虚实交错的叙事中完成了对文化根脉的当代叩问。文章通过多维度的意象并置与历史蒙太奇手法,构建出一部关于文明存续的生态寓言,其内核可解构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古树谱系学:文明基因的时空折叠

作者以考古学笔法重构“树木——地名”的互文系统:五棵松的消失与九棵树的地名遗存形成时间褶皱,景山槐树与潭柘寺银杏构成空间褶皱。这些褶皱中暗藏文明演进的拓扑结构——当牛顿的苹果树通过克隆实现基因迭代时,稷下学宫却沦为玉米地里的残碑,揭示出文明传承的悖论:物质载体可复制,精神内核难再生。古橡树在炼钢运动中的幸存史,则暗喻农耕文明的韧性基因如何在现代暴力中自我修复。

二、保护伦理的镜像叙事

《古树保护条例》的出台与鲁迅故居枣树的濒危形成制度性反讽,暗示行政保护与民间信仰的错位。白家湾古树因“树神显灵”得免斧斤之灾,恰与政策保护形成双重保险机制。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守护逻辑,实则是农耕文明“万物有灵”观与工业文明技术理性在当代的诡异媾和。作者刻意暴露“古树保护名录”的地理盲区(京郊十公里无古树),批判了标准化保护对文化多样性的消解。

三、竹丛现象学:知识分子的精神拓扑

结尾处三块竹丛的修剪行为,构成精妙的文化符号操演:

1. 繁殖与克制的辩证法:竹子的疯长隐喻文化生产的失控,修剪行为则是对"病梅式"畸形审美的抵抗。作者以"毁盆医梅"的勇气对抗景观社会的文化异化,将龚自珍的批判精神植入当代语境。

2. 弱者的生存策略:刻意保留的三棵弱竹,既是对鲁迅"枣树"意象的戏仿解构,亦是对“适者生存”法则的另类诠释——在文化沙尘暴中,看似脆弱的生命形式往往更具适应性。

3. 支撑系统的隐喻:用老竹作支架维系新竹,暗示文化传承需要历史经验与现代精神的共生结构。这种“以旧护新”的智慧,恰与克隆苹果树的科技傲慢形成对照。

文章最终在“删竹放春风”的禅意中抵达文化自觉:真正的保护不在于制造文化标本,而在于培育能抵御狂风的精神根系。当古树成为博物馆化的文明木乃伊,三棵弱竹的自发性生长,反而昭示着文化血脉在民间的野性传承——这种传承或许不够壮观,却能在飓风时代保持最本真的生命姿态。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