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打出了一张意义深远的战略王牌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4-24 09:44

原标题: 北京银行打出了一张意义深远的战略王牌

在全国性股份行与头部城商行激烈角逐的金融版图中,北京银行打出了一张意义深远的战略王牌——“在长三角再造一个北京银行”。这一布局不仅是对区域经济活力的前瞻性押注,更是其从“首都银行”迈向“全国性特色银行”的关键跃迁路径。随着长三角区域金融生态日趋饱和,北京银行的突围尝试,成为当前银行业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典型样本。

区域渗透显成效:长三角成业绩“第二增长极”

2024年,北京银行在长三角地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贷款增速14%、营收贡献占比提升至29.9%、利润贡献突破31.2%。在南京、上海、杭州等核心城市,银行通过“总行级战略客户 + 区域特色产业”双轮驱动,实现了科技金融与制造业的协同突破:科技金融贷款余额突破3642亿元,同比增长40.52%;制造业贷款余额达1338亿元,同比增长31.29%。

北京银行南京分行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供表内外融资184亿元,为区域经济注入“金融动能”,也为“服务主流经济”树立样板。

多维竞争优势:金融“能力矩阵”逐步形成

“北京”品牌自带政策信用与央企背书,在服务政府机构、总部经济等领域天然具备信任红利。全牌照金融集团架构(含理财、租赁、消金等)也使北京银行可为长三角科创企业提供投贷联动、综合融资、多维风控一体化解决方案,在金融服务深度上形成差异化。

在董事长霍学文主导下,北京银行已实现研发平台统一,七大“水晶球系统”构建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的跃迁,智能风控系统有效降低异地拓展风险。借助数字化营销工具,其在中小企业精准触达、异地网点运营效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人均创利达129万元、成本收入比29.13%,在城商行中处于领先水平,形成了在长三角“高成本+高竞争”环境下的支撑力。

在北京本地,北京银行构建了“市民银行”场景化体系,2024年零售AUM突破1.22万亿元,手机银行月活用户位居城商行之首。当前,该行正尝试将数字人民币、文化消费信贷等应用场景复制至长三角,增强区域零售客户黏性,打造跨区域可复制的零售能力模型。

目标挑战犹存:“再造”之路非坦途

尽管取得初步突破,北京银行在长三角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本地品牌劣势显著:面对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主场银行”的天然亲近感,北京银行仍有客户信任基础薄弱、存款吸附能力不足的劣势。

跨区域管理“水土不服”:16家分行中12家成立不足五年,管理半径大、响应机制慢,导致其2024年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率高达1.35%,高于全行平均。

头部城商行“降维打击”明显:宁波银行在制造业贷款市场占有率达12.3%,是北京银行(5.8%)的两倍以上;江苏银行手机银行用户是其2.8倍,客户基数差距巨大。

未来路径:打造差异化突破三力模型

为实现“再造一个北京银行”的目标,北京银行正试图在三大关键维度上构建突破力:

一、战略定力:

坚守“专精特新第一行”定位,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科技产业金融全生命周期服务,避免“规模陷阱”。

二、组织韧性:

打破传统“总行—分行”纵向管理链条,建设敏捷型区域经营单元,提升分行自主作战能力与响应速度。

三、生态共建:

联动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创投机构等共建区域“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圈,复制中关村合作模式至张江科学城、杭州城西科创走廊等地,实现从“服务提供者”向“发展合伙人”转型。

“在长三角再造一个北京银行”,并非简单地扩张机构、复制流程,而是对金融战略、技术底座与区域协同能力的深度检验。在数字化、绿色化、科技化成为银行发展关键词的今天,北京银行要想走出“地域银行”的路径依赖,真正参与到全国竞争中,就必须持续构建其“非对称优势”。

接下来的五年,将是检验北京银行跨区域经营能力与战略定力的“成色窗口期”。若能在长三角实现从“渗透”到“扎根”的跃迁,北京银行或将在中国城商行变革浪潮中率先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复制革命”。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