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守护郑州“绿色活化石”

中原网 取材网络

2025-04-23 18:02

一棵树能记住多少故事?

当春风掠过郑州的街巷,那些饱经岁月洗礼的古树,正悄然舒展枝丫。在郑州,古树扎根城市角落,是当之无愧的 “绿色活化石”。

2025年3月15日我国首部《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此,中原网推出“郑州人,在树下”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街头巷尾的古树,无论是逆境中顽强生长的“树坚强”,还是姿态独特的个性古树,每一棵都是一部鲜活的城市历史,每一道年轮都在诉说着往昔故事。

期待这些报道能唤醒你的古树情怀,共同守护这份绿色记忆。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棵400岁的古槐树。据说,这棵古树曾救过人,还有坊间传言,“是槐树爷爷显灵……”到底藏着什么传奇故事呢?

它记得1943年的枪声 听过学生的读书声

古槐树高15米,胸围4.1米,冠幅16米,需要三个成年人合围才可环抱。树干粗壮,树冠硕大,枝叶繁茂,蔚然壮观。

别看它树干已经完全空了,像是个垂暮的老人一般,可每到春天,仍然尽情地抽枝长叶,生机盎然。

“这树曾经还救过人呢。”  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明朝末年,他们的先辈迁到此树下时,这树就已很粗大。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打到此处,村内一名游击队员受伤,为了躲避敌人追击,慌乱之中攀上寨墙,跳进这棵树的树洞里,才没有被敌人发现,逃过一劫。

“坊间都说是槐树爷爷显灵,保佑伤员安然无恙。此后,村里人对这棵古槐树更加敬畏。”村民毛保建回忆着,每逢初一,就会有年纪稍长的人来拜一拜槐树爷爷。在过去,它是村里人的纽带,村民们和这棵树有着深厚的感情,它守护着丁楼村的一代又一代村民。

如今,丁楼村的孩子们也在它的守护下成长。

“我是初三的学生,来自对面的丁楼村。在没上学之前,我就听说过这棵古树。进学校的第一天,我就跑去看了老槐树。它就像是我们的精神寄托,让人觉得很安心,像一位长者般庇佑着我们。”  学生毛楹皓说。

同学们在树下看书,学习。他们觉得大树很神奇,见证了无数的四季轮回。

“这棵树到底听过多少故事呀。”

老师们也见过它四季的模样,还会在教学楼上拍照。“从某个角度看,它的树冠像一颗心形,十分好看。”  郑州大学附属学校学术文化中心主任卫冠羽谈起古树总是滔滔不绝。

2013年丁楼村拆迁时,高新区管委会将古槐树规划进了校园。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两棵古槐树,学校的建设规划图纸几易其稿。最终,学校的体育场馆瘦身建设成L形,为古树让道,最大程度保护古树的生存空间,才形成了如今红墙与古树环抱互相映衬的美好画面。

学校师生将对古槐的喜爱融入了校园的建筑物命名,因此,校园内有国槐楼、国槐报告厅;学校还深挖“国槐”精神,发扬“国槐”精神。

郑州古树的“黑科技”守护战

在郑州,像这样有故事的古树还有很多。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城市的根脉。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古树,郑州一直在行动。2022年1月1日,《郑州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保护条例》实施。根据该条例要求,郑州启动建立古树名木数字化图文档案,为古树悬挂统一标识牌,标明树种、树龄、责任人等信息,实现“一树一档一码”。

古树保护是一场多学科的“攻坚战”。土壤学、气候学、树木学、昆虫学、力学……每一门学科都是解开古树健康密码的“钥匙”。

登封市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科靳红军介绍道,以郑州的土壤环境为例,这里多为黄河冲积扇形成的沙壤土,偏碱性的特质虽然透气性良好,但也给古树养护带来挑战。遇到干旱天气,古树需要享受“深度补水套餐”——地下浇水、叶面喷水、枝干保湿,全方位缓解“口渴”;寒潮来袭时,它们又会穿上特制的“保暖衣”,地面覆盖草栅增温,树干裹上塑料布与草栅,抵御刺骨寒风。

靳红军深知“养树先养根”这一古树养护黄金法则。当古树出现长势衰弱、病虫害严重等问题时,他就带领团队化身“外科医生”,采取开挖复壮沟、补施有机肥、设置根系透气装置、更换土壤等“微创手术”,为古树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针对主干空心腐朽、倾斜等“老年病”,防腐、修补、树体支撑加固等“治疗手段”也必不可少。就连古树的“邻居”选择都大有讲究:早熟禾、黑麦草等会与古树争抢养分的植物,被严格禁止种植,而一年生花卉则能成为古树的“贴心伙伴”。

100年,是一棵树晋升为古树的门槛

在郑州,这些古树名木,如今也有了专门的条例保护。根据规定,古树是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树种珍贵、国内外稀有,以及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观赏与科研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古树名木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科研价值,是自然界与前人保留下来的珍贵遗产,被誉为“活化石、活文物、活档案”。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AI)技术成为古树保护的“秘密武器”。科研人员将古树的生长数据(年轮宽度、叶片光谱)、环境数据(温湿度、降水)、历史病虫害记录等海量信息输入数据库,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如随机森林、卷积神经网络,为古树装上“智慧大脑”。

图为郑州大学附属学校七年级学生作品

提到人为因素对古树生长的影响,靳红军认为,只要不伤害古树的枝干和根系,人类敬拜行为对古树的影响不大,民众对古树的敬畏心是淳朴而神圣的。

数据显示,河南省共有古树名木319,461株,其中散生古树名木32,954株,古树群777个、286,507株,古树名木总量位居全国第四。这些古树涵盖国槐、皂荚、侧柏等树种,散布城乡,镌刻着自然与历史的印记,寄托着浓浓的乡愁情思。

在郑州,古树的故事仍在继续,它们将继续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传承着岁月的记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