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车企净利超百亿,国产汽车全面向好该咋看?

江瀚视野 原创

2025-04-23 10:57

今年的财报季,各家公司的成绩单都是备受大家关注,在其中一众车企的表现更是让市场关心,就在最近车企成绩单密集出炉,这次的成绩单我们该咋看?国产汽车全面向好又该如何分析?

一、车企成绩单密集出炉?

据界面新闻的报道,2024年中国汽车生产量突破3100万辆,同比增长5%,其中新能源汽车生产量达到1317万辆,渗透率42%。在国家双新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各大汽车制造商在去年下半年销量及利润持续改善,汽车行业稳步回升。

2024年财报季接近尾声,主要整车上市公司已陆续公布业绩答卷,在已经公布的公司中,有的销量与利润齐增,有的则是亏损逐渐增大,有的则是暗藏隐忧,分化日益加剧。

13家主要以乘用车为主的整车上市公司中有8家营收超过千亿,比亚迪营收首次突破7000亿大关,仅有广汽、江淮两家同比下滑。

净利润方面,有8家实现盈利,8家同比正增长,行业整体利润规模在一千亿左右,比亚迪、吉利、长城是最赚钱的三家公司,净利润均超百亿,利润合计占到行业整体四分之三以上。此外,蔚来的净亏损最大,高达224亿,赛力斯的增长幅度最大,达到342.7%,江淮汽车是唯一一家由盈转亏的公司,下滑幅度高达-1277.6%。

毛利率方面,去年总体较高,平均在15%,其中赛力斯、理想毛利率均超过20%,新势力品牌毛利率攀升明显,广汽以6%的成绩排名垫底。

可以看出盈利能力前三名比亚迪、吉利、长城汽车均为民营企业自主品牌,特别是比亚迪营收规模和净利规模都是独一档的存在。

二、国产汽车全面向好到底该咋看?

面对着国产汽车各家企业纷纷向好的成绩单,我们到底该怎么看这件事呢?

首先,当前,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的步伐加快,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其自主品牌的崛起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尤其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品牌凭借自身的技术积累和政策支持,已经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例如,比亚迪、蔚来等企业在电池技术、智能网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重要位置,在国际市场也逐渐获得了认可。

其次,在当前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国产企业正经历着显著的两极分化。一方面,自主民营品牌如比亚迪、理想、问界等快速崛起,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和创新能力,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这些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老牌国企汽车品牌却面临较大的压力。这些品牌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曾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却显得相对滞后。由于历史包袱重、决策机制相对僵化等原因,它们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往往反应较慢,难以迅速适应新能源时代的到来。因此,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地位,市场份额不断被自主民营品牌蚕食。

第三,随着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市场的创新需求越来越多,这就要求车企们必须全面适应转型的需要,持续保持创新发展的能力。在技术创新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如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不断迭代。例如,宁德时代推出的麒麟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为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华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也在不断完善,与赛力斯等车企合作推出的车型,在智能驾驶体验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产品创新方面,车企们不断推出新的车型和细分市场。除了传统的轿车、SUV和MPV车型,一些新兴的细分市场如跨界车型、皮卡乘用化车型等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第四,从长期来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全面向好的。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市场的需求依然庞大。而且,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对于当前的各家企业来说,抓住时机至关重要。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大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无论是新能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还是智能互联技术,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例如,企业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随着中国汽车品质的不断提升,海外市场对中国汽车的需求也在增加。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与当地经销商合作等方式,将中国汽车推向世界。

因此,三家车企净利超百亿只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向好的一个缩影。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的不断拓展以及企业自身的努力,中国汽车产业有望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作者:江瀚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