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东制药遭遇多事之秋,“90后”接班人重压上阵
曾凭借“钙制剂第一股”朗迪制药的并表效应在创业板声名鹊起的振东制药,正深陷一场由仲裁风波、质量危机、信托踩雷、现金流吃紧和管理人事动荡交织的复杂漩涡。
这一切,随着2024年高达14.67亿元仲裁索赔案和5亿元和解金的靴子落地,被彻底引爆。而更大的疑问是,在创始人李安平因违规“退位”后,其“90后”子李昆能否力挽狂澜,重整危局?
并购溢价11倍终酿败局,振东为“前金主”再买单
故事要从2016年振东制药以26.46亿元高溢价(11倍)收购朗迪制药说起,这笔交易一度被视为振东制药业绩拐点的关键之举。朗迪主营钙、维生素等补剂,在2016至2020年间为公司贡献了近1/5的收入和超70%的净利润,被誉为“现金奶牛”。
但就在2021年,振东制药高位将朗迪出售给上海方朗,豪赚31亿元,并进行了高达27.74亿元的巨额分红,实控人李安平个人套现超过8亿元。然而,出售后振东仍保留对朗迪的药品代工合同。
这份10年委托代工协议最终成为“回旋镖”——因产品批次出现维生素D3含量不合格问题,导致监管处罚、市场召回,朗迪将矛头指向振东,发起14.67亿元索赔仲裁案。最终,振东制药以支付5亿元和解金草草收场。
讽刺的是,这场“二次埋单”不仅吞噬了公司一整年的净利润,也几乎将其此前出售朗迪所获净利全部耗尽。
问题产品批次达29个,质量体系再遭质疑
根据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通报,朗迪委托振东制药代工的32个批次中,29批次维生素D3含量检测不合格,总产量超过93万盒,违法所得达618万元,被要求召回5.4万余盒。
而在2024年初,振东旗下子公司安特生物又因“红花注射液热原不合格”事件遭处罚59.12万元。短时间内接连爆出质量事故与不良反应,已足以对外界释放一个危险信号:振东制药的质量管理体系正面临系统性漏洞。
业绩“暴雷”叠加“信托踩雷”,财务承压加剧
2024年振东制药的财务状况亦难言乐观。一季度净利润仅115.72万元,同比暴跌95%;经营现金流为-1.5亿元;年度预计亏损达11.5亿至13.5亿元,同比扩大逾25倍。
其中部分亏损来自信托踩雷——孙公司盛铭投资2.5亿元参与信托计划,截至2024年4月,已有1.39亿元无法兑付。资金风险进一步加重本就紧张的现金流状况。
截至2024年中,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仅剩4.85亿元,却面临超过5亿元的和解支出,加之巨额的在研项目和开发支出,财务链条已逼近极限边缘。
诉讼缠身,法律风险集中爆发
更雪上加霜的是,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累计诉讼与仲裁金额高达16.45亿元,相当于其最新净资产的31.77%,其中仅朗迪仲裁案一项就占比高达89.2%。
频繁卷入高额仲裁、诉讼纠纷,不仅吞噬财务资源,更动摇了外部投资人及医药合作伙伴的信任,影响渠道合作与未来业务拓展。
多元布局未能带动业绩,营销调整收效甚微
面对主业困局,振东试图通过“肿瘤+皮科+消化”多元仿创组合和中药材全产业链扩大抗风险能力。2024年公司布局了2个创新药项目、9个原料药仿制项目、30个API项目。但报告期内仿制药主业受医保压价挤压,增量有限。
在营销方面,公司推行电商节、打造线上“毛发专家”品牌、开拓OTC与三终端销售网络,但Q1收入同比仍下滑3.53%,毛利率降至49.09%,转型效果未见实质突破。
创始人退位,“90后”李昆临危受命
就在公司风雨飘摇之际,实控人李安平因违规行为被深交所处罚,三年内不得担任上市公司高管职位。2024年4月,李安平宣布辞去董事长职务,由其90后之子李昆接棒掌舵。
然而年轻接班人面临的并非只是传承,而是如何在:巨额财务包袱(高诉讼+踩雷信托+业绩亏损)、声誉危机(质量问题+监管通报)、增长乏力(研发回报慢+营销受阻)、资金链紧张(净资产缩水+和解兑付压力)等多重挑战中破局重建。
从高溢价收购朗迪、到高额出售再签长期代工合同,最终又以巨额和解收场,振东制药的并购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反面案例”。
而如今的振东,正经历从“现金奶牛”到“债务漩涡”的剧烈转折。李昆是否有能力摆脱家族光环,实现专业化治理转型,或仍将延续“赌式资本运作+药品低质管理”的老路,将决定这家上市公司能否在“药企洗牌期”中活下去。
这是一次关于“资本与责任”的深刻警示,也是一场“传承与重建”的生死考验。
来源|健康之声
编辑|塔尔·小康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