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的城市化促进农业规模化
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农耕为主要产业向现代非农产业为主要产业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持续下降,非农产业占比持续上升的过程。同时也是耕地向种地大户流转,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一般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城市人口持续增加的过程基本同步。由于城市发展非农产业的条件和基础远比一般农村好,在远离城市的一般农村发展非农产业的难度和风险比较大,城市成为非农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这些一般农村的农民到城市寻求非农就业具有必然性。农民向城市的转移会持续到农业人均收入水平赶上乃至超过城市非农产业的人均收入水平才会停止。这种转移对于城市非农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农民进入城市以后,就业增收和扩大消费的机会都比农村多。现有农村的常住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不愿意向城市迁移,而是受诸多因素制约不能遂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善,现有农村人口会继续向城市迁移,农村常住人口会持续减少,一般农村房屋的空置率会越来越高,无人村也会逐渐增多,这些村繁荣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相应下降。因此,对于一般农村的振兴,尤其需要保持历史的耐心。可以说,没有城市化的持续进展,农业规模化就难以实现,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务农收入就难以持续提高。应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吸引、支持农民向城市持续稳定转移,促进耕地向种地大户流转,逐步形成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以农业规模化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降低农业现代化的组织成本。概括讲,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方向是农业规模化,而不是以超小规模的农户为基础四面出击。促进农业规模化的战略方向是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重点是以超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以及特大城市、大城市。
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已经在城市买房并已稳定就业的进城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老家的耕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形成城乡二元户,制约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提高了种地大户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有不少已经在城市有稳定就业并买房,承包地已经流转的农户,还在拿国家的种粮补贴,那些种粮大户却要承担每亩上千元的耕地流转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展,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多,国家大量种粮补贴的实际效果值得研究。产生大量城乡二元农户的原因之一在于农村产权改革滞后,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户只有宅基地使用权,没有房子宅基地使用权就由集体收回,导致一些进城农民仅仅为了占据宅基地使用权而在农村老家建房的现象;耕地也只有承包权,这些权益难以转让变现。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体制机制,使土地流转更加规范、稳定、持久。其次要深化农村产权改革,使农民在农村的权益能够变现。可以选择进城务工家庭占比大、在城市买房家庭占比大、在城市站稳脚跟家庭占比大的村庄进行永久性转让耕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试点,通过市场机制使农民在农村的权益能够变现,使他们逐步成为完全彻底的城市居民。第三,要完善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他们在城市的基本生活,让他们享受与城市原住民一样的各种待遇,尽可能吸引他们在城市养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