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莫言。
经常有年轻的朋友问我,“活得太累了,活着太痛苦,该怎么办”。
我的小说《生死疲劳》引用了佛教《八大人觉经》里的几句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趁着世界读书日,我就试着用这几句话来聊聊这个问题吧。我当时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生死疲劳》虽然草稿写了43天,但是这个故事在我头脑当中,已经存在了43年,一直找不到该如何下笔。
直到去庙宇里参观的时候,看到墙壁上画了一幅关于六道轮回的壁画。这个时候脑子里灵光一现,突然感觉找到了这个小说的结构,《生死疲劳》就出现了。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欲望越多,苦难越重,失望越大。“人世”也好,“六界”也好,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恩恩怨怨……最后站在佛教的角度来讲,都是一场连梦幻都不是的,一场空的、虚的东西。

这也是佛教的一个基本观点。佛教是要灭掉一切人的欲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什么都是空的。佛教毫无疑问又为中国老百姓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看问题的方法,解脱自己的方法。当你的痛苦感觉到不可排解的时候,想想六道都是虚空,那也许痛苦的程度就会减轻一些。这又跟科学、天文学高度融合。想想宇宙,我们的地球无非是宇宙当中的一粒微尘,在这粒微尘上的一切,功名利禄,是是非非又有什么价值?所以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到了晚年,都会相信一个类似上帝的存在。我看网络上流传着杨振宁先生对于上帝的解释,他说作为一个“人形”的上帝,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是应该存在一种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力量。所以我在小说前头加上这么一段话——佛眼低垂处,生死皆疲劳。就是把整个人类放到一个宏大的环境里面,让人产生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读书视角。如果站在这样一个读书的视角,一种哲学的高度,来读《生死疲劳》,你也许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怜悯,你会感觉到无论是西门闹也好,蓝脸也好,洪泰岳也好,大家实际上都是一种悲剧的存在,大家都是一种值得同情、值得理解的对象。
那么这样一种大的怜悯就会产生一种大的宽容,大的宽容就是对所有人的这种理解和同情,包括对自己的敌人的理解和同情。最终就会产生一种大爱,一种深切的对人的命运的关怀,一种真正的终极的关怀。写之前,书名(《生死疲劳》)就定下了。大家都很辛苦,都很疲劳。当然这个疲劳,不是说那种体力劳动的疲劳,是精神的疲劳,也是存在的疲劳。出版社当时确实提出过一个建议,希望把题目改成《高密西门》。我还是坚持要用《生死疲劳》,我觉得这个题目比《高密西门》要大,这就是站在生命之上的一个总结了。最后,世界读书日到了,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书,或是也觉得人生很疲劳,那么,建议你翻开《生死疲劳》,或许会找到解脱。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