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下的美元悖论与经济格局重塑

明斋观察 原创

2025-04-22 09:50

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不是一次简单偶然的贸易战,可谓是世界经济格局到了重塑的拐点。回顾历史是最好的镜像。二战后50年代的世界经济格局主要来自马歇尔计划,美国向全球提供工业品,伴随着以黄金为锚的美元坐镇;仅过了2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崩了,7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走上了货币发行不再依赖黄金这个实物储备,而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主权信用货币体系。于是,货币发行与政府债务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美国允许中国的加入也是为了更加强G2之间的商品出口赚美元再美元回流的强美元地位。这种格局持续了30年,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的错配矛盾不断加剧,致使民意推动特朗普上台。其实,关税收入占美国国民收入中比例并不大,美国关税收入只占财政收入的1.6%,占GDP的比重0.27%,更是仅占美国国债0.2%左右,但特朗普似乎也没别的好办法,只能选择了关税迫使制造业回流。只是大家过惯了“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稳当日子,一下子变成了“美国要生产,中国要消费”的格局,一时还没适应,一夜醒来发现世道变了,自然掀起波澜,好在几年前我们承受住了制裁,这次做了充分且有底气的准备。

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各国贸易交易都以美元结算,试想全球贸易的背后是全球生产的商品,自然要远远超过美国本土生产的商品,自然也就需要发行远超美国本土相当于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所需的货币,也就是说巨额的货币发行背后的美国国债支撑了美元霸主地位,也成了美国对各国不断重复割几茬韭菜的工具,当年美国财长康纳利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虽无奈,但也是事实。但是,美国同样无法回避特里芬难题,要想维持美元霸权,就得需要不断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货币,以满足国际贸易和储备需求,美国债务就要不断的扩大,于是成就了美国第一大债务国‌,截至2024年,美国债务总额已经超过36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20%‌。而中国从一个连纸杯、榨汁机都不能生产的国家,硬是凭着坚韧的民族性格把自己壮大起来,还成了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特朗普们想想心里就难受,拉开架式面向全世界打一场声势浩大的关税战,但是,试图通过关税回流美元,意味着全球贸易大幅减少,用于结算的美元自然减少,而美元的流动性不足并不能减少各国生产商品的数量,于是便会为其他货币成为国际贸易交易结算货币提供机会,至少可以削弱美元的独霸主地位。

中国由生产转向消费,不仅仅是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塑。就美国而言,产业空心化,债务越来越大一定是无法持续的。与此同时,中国生产能力愈发强大,某些制造业的产能甚至超过全球的需求,似乎产业空心化与生产能力都到了极限。对我们来讲,产品的出路一旦出问题对经济便会产生巨大的波动,这也是关税战下我们必须直接面临的关口,也是我们转型的倒逼关口。所以,关税战的背后是经济结构不均衡冲突的表现,也就是说建立在国内经济结构不均衡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是脆弱的。此时应该更深刻的理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基于此,这次关税遭遇战是必然的,是必须面对绕不过去的,要有这种底气;从供给端来讲,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主观能动性,放松管制,挖掘民企极大的能量;从需求端来讲,扩大消费取决于收入和分配,调整分配结构,尤其是社保,增加低养老金人群的养老金;另外,不能因房价下跌就不再坚持房住不炒,在居民购买力需求下保持平稳,对居民消费不能产生太大的挤出效应。总之,充分应对外部环境,放活供给,提升需求,保障无忧。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