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不对版”:丰原药业的增长疲态与质量阴影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4-21 17:09

原标题:“药不对版”:丰原药业的增长疲态与质量阴影

来源|健康之声

编辑|塔尔·小康A

在2024年年报中,丰原药业(000153.SZ)交出了一份勉强维稳的财务报表——营收同比增长0.21%,归母净利润增长0.97%。但掩盖在这份“温和增长”背后的是一系列更值得警惕的信号:扣非净利下滑、现金流大减、药品质量连年“黑榜”、旗下子公司屡屡违法被罚、集团房地产项目违规停工……丰原药业,这家曾被誉为“百姓放心药”品牌的国资控股企业,似乎正深陷多重治理风险之中。

业绩停滞,扣非净利逆转下滑

年报数据显示,丰原药业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2.85亿元,同比增长0.21%;归母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0.97%;但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14.28%,仅为1.10亿元,四季度更是录得扣非净亏损798万元。

毛利率自2019年起逐年下滑,从38.16%降至2024年的21.76%;经营活动现金流大减50.45%,投资活动现金流更是暴跌75.04%。

营收增长几近停滞,利润质量也在恶化。东方财富数据显示,公司利润现金含量下滑至行业后半段,销售现金比率仅为2.95%,行业倒数。

业务结构分化:制造端塌陷,流通端支撑表面繁荣

2024年,丰原药业药品生产制造收入同比下滑22.72%,降至19.99亿元,占比仅46.65%;而药品流通业务则大增34.03%,达21.32亿元,占比49.75%。这表明:制药主业盈利能力持续减弱;商业流通板块依赖药房零售与配送业务支撑“账面营收”; 实际毛利率和议价空间有限,导致整体利润结构不稳。

外强中干的收入增长背后,是主业“失血”、辅业“强撑”的不平衡局面。

质量危机:旗下企业屡产劣药、屡被通报

丰原药业旗下多家子公司因生产、销售劣药多次被地方药监部门处罚,劣迹斑斑:

一是丰原涂山制药(蚌埠):生产的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不合格,被判为劣药,涉嫌违反《药品管理法》被通报处理。二是丰原铜陵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自2019年至2023年至少被7次通报为劣药生产企业,被江苏、上海、安徽多地监管机构开出罚单,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劣药涉及品种广泛,包括地黄、山药、莲子、麦冬、仙茅等基础中药材。

该公司被媒体评价为“屡犯屡罚、屡罚屡犯”的惯犯,严重损害公众对中药饮片质量的信心。

合规失守:药房虚假宣传、地产项目违规建设

除了药品质量,丰原药业在合规经营方面也频繁“踩雷”:2024年,其下属“丰原大药房怀远中央名门店”因虚假宣传被行政处罚;安徽宝顺置业有限公司(丰原集团地产子公司)在未取得建设规划许可情况下,擅自开发建设丰原国际城项目,被政府勒令停工并罚款20万元。

一家以“制药为本”的企业,其投资逻辑正逐渐模糊、主业边界正逐渐松动。

国资背景难掩治理困境:地方政府持股、问责机制模糊

企查查数据显示,丰原药业由蚌埠市国资背景的丰原集团控股,实际控制人李荣杰。

但在持续的质量问题、违法违规频发之下,公众更关注: 企业内部是否存在责任归属缺位、监管机制疲软?国资是否只是财务持股方,缺乏足够的监督与问责?

这一系列治理盲区,正在逐步侵蚀企业的品牌公信力与长期经营韧性。

“百姓放心药”标签岌岌可危

曾经,丰原药业以“百姓放心药”品牌荣誉示人。但从连续数年药品质量抽检不合格、重复违法被罚,到当前主业利润下滑、辅业违规连连,丰原的信任危机已初步显现。

在医药行业监管趋严、零售药品市场快速整合、医保控费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丰原药业若不能根除体系内的质量管理短板和合规软肋,将很难重回增长正轨。

危机背后的警钟,不只为丰原而响

丰原药业的困局,是中国医药产业在转型过程中普遍遭遇的“老问题”:营收结构畸形、质量底线松动、国资企业内部治理模糊。在口碑和监管双重压力下,丰原药业唯有回归本源、重塑品控体系、强化问责机制,才能真正修复公众的信任和市场的信心。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