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科技:7年烧钱500亿,裁员自救能否破局?
在科技的璀璨星空中,商汤科技曾是一颗备受瞩目的明星。2014年,汤晓鸥教授与徐立博士共同创办商汤,凭借着在人脸识别算法上的卓越成就,迅速崭露头角,吸引了无数资本的青睐,一度成为行业的标杆和希望。
2021年底,商汤科技成功登陆港交所,创下当时国内AI企业最大规模IPO,头顶“AI 第一股”的光环,风光无限。上市首日,股价飙升,市值一度突破3000亿港元,让整个市场为之振奋。那时的商汤,被视为AI领域的领军者,肩负着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的重任,其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
然而,时光流转,曾经的辉煌逐渐被阴霾所笼罩。自2018年以来,商汤科技陷入了持续亏损的泥沼,如今已经是连续亏损的第七个年头,累计亏损超过500亿元。这一惊人的数字,如同一把沉重的枷锁,压得商汤有些喘不过气,也让投资者们的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7年亏损超500亿,究竟发生了什么?
回溯商汤科技的亏损历程,2018-2023年间,亏损额逐年攀升,分别达到34.33亿元、49.68亿元、121.58亿元、171.77亿元、60.93亿元、64.95亿元,到了2024年,净亏损虽有所收窄,降至43.06亿元,但累计亏损已超500亿元,这一数字令人咋舌。如此巨额的亏损,背后的原因复杂而多元。
从业务发展来看,商汤科技在成立初期,凭借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安防、智慧城市等领域迅速拓展业务。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传统业务的增长逐渐乏力。以智慧城市业务为例,2022年,商汤智慧城市业务营收同比下降48.8%,2024年,视觉AI业务(包括智慧城市、智慧商业与智慧生活等AI业务)营收更是同比大幅下降39.5%。
在传统业务增长受阻的情况下,商汤科技敏锐地捕捉到了生成式AI的发展机遇,迅速调整战略方向,将重心转移至生成式AI领域。2023年,公司生成式AI收入增至11.84亿元,占比34.8%,较2022年同比增长199.9%;2024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24.04亿元,同比增长103.1%,营收占比超过六成,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尽管生成式AI业务增长迅猛,但在转型过程中,商汤科技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研发投入巨大,2024年研发费用高达41.32亿元,同比增长19.2%,主要用于训练及微调模型、开发生成式AI应用等,这无疑加重了公司的财务负担;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百度、阿里等巨头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资源,在生成式AI领域迅速布局,给商汤科技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烧钱不止:高研发投入的背后
商汤科技的亏损,与高研发投入密切相关。
一直以来,商汤科技都将研发视为核心竞争力,持续加大投入。2018-2021年,其研发投入分别为8.49亿元、19.16亿元、24.54亿元、36.14亿元,占收入的比例从45.9%的一路攀升至76.89%。到了2024年,研发费用更是高达41.32亿元,同比增长19.2%,研发费用率超过100%。如此高额的研发投入,在带来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给公司的财务状况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高研发投入使商汤科技在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其“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在 OpenCompass多模态评测中以77.4分位列全球第一,数理能力(78.4分)更是超越了GPT-4 等国际竞品。2024年,“日日新SenseNova”迭代至5.5版本,实现了多模态实时交互,并成功服务超3000家政企客户,覆盖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然而,技术的突破并不等同于商业的成功。在技术商业化落地的过程中,商汤科技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人工智能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为了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商汤科技不得不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这使得研发成本居高不下。以大模型研发为例,训练一个大规模的人工智能模型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成本高昂。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模型的规模和复杂度不断增加,研发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
另一方面,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的商业应用并非易事。尽管商汤科技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但在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时,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在医疗领域,虽然商汤科技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但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对技术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和验证,这一过程漫长而复杂。
此外,不同行业的客户需求差异较大,如何将通用的技术进行定制化,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也是商汤科技面临的一大难题。
裁员降本,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在亏损的压力下,商汤科技试图通过裁员降本等方式来缓解财务困境。
2024年10月,在商汤科技成立十周年之际,董事长兼CEO徐立发布内部信,宣布将围绕“大装置-大模型-应用”的三位一体战略,构建更加集中和高效的组织架构。随后,裁员的消息便甚嚣尘上。
此次裁员波及多个关键部门,智慧城市与商业事业群(SCG)、智能汽车事业群(IAG)、新兴创新事业群(EIG)、研究院等均未能幸免。有消息称,IAG部分团队直接全部被砍,有的项目仅留下2至3人收尾,市场传言裁员规模可能超过1000人。尽管商汤科技官方回应称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正常进行中,整体业务稳健发展,但裁员一事还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裁员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人力成本是企业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裁员,商汤科技可以减少员工薪酬、福利等方面的支出,从而缓解财务压力。2023年,商汤科技员工总数从6114名减少至4531名,累计减少了1601名员工,这使得公司在雇员福利方面的支出比例也随之降低,研发开支也由40.14亿元下降13.7%至34.66亿元。
然而,裁员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方面,裁员可能导致核心人才的流失,对公司的技术研发和业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人工智能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人才的行业,人才的流失可能会使公司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裁员还可能影响员工的士气和公司的文化氛围。当员工看到身边的同事被裁,难免会产生恐慌和不安的情绪,这可能会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团队凝聚力减弱。此外,频繁的裁员也会给公司的形象带来一定的损害,影响公司在市场和客户心中的声誉,进而对公司的业务拓展产生不利影响。
前路在何方?
面对如此严峻的困境,商汤科技的前路又在何方呢?这是众多投资者、行业从业者以及关注者都极为关心的问题。
平衡研发与盈利,是商汤科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方面,研发是商汤科技保持技术领先的核心动力,不能轻易削减研发投入;另一方面,长期的亏损也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为了商汤科技的当务之急。
在未来的发展中,商汤科技可以考虑优化研发投入结构,将资金更加精准地投入到具有高商业潜力的项目中。同时,也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展研发项目,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
提升技术商业化能力,也是商汤科技实现盈利的重要途径。尽管商汤科技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技术商业化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为了更好地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商汤科技需要深入了解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提供更加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此外,拓展市场也是商汤科技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商汤科技可以加大国际化布局的力度,拓展海外市场。目前,商汤科技已经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本地化策略,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面对当前的困境,商汤科技需要在技术研发、商业应用、市场拓展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突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