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区工业路街道:“颐”路有光 众力相伴点亮老人金色余晖

正观上街 原创

2025-04-18 17:16

正观新闻记者 谢鹏飞 通讯员 潘雪 朱莹莹  武雯静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当下,如何让老年人拥有幸福、安稳的晚年生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上街区工业路街道,以“老有颐养”为目标,一场温暖而有力的为老服务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以创新服务模式破题、以优化资源配置赋能,立足辖区老年人口结构特点,坚持“需求导向、精准供给”,通过搭建“街道统筹—社区联动—社会参与”三级服务网络,将碎片化养老资源整合成系统性服务矩阵,汇聚多方力量,为老人们点亮金色余晖。

多方力量携手同行,织就护老助老“爱心网络”。工业路街道积极联动社区、周边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团体,搭建起全方位的助老网络。当地医院定期组织医疗团队走进社区,为老人们开展免费体检、健康讲座,从慢性病防治到日常保健知识普及,让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业医疗服务,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爱心企业与志愿者们更是一呼百应,他们来自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利用业余时间陪伴老人聊天、散步,给予精神慰藉,积极参与科普宣传、助餐助浴、“净居行动”等各类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心与担当。

丰富精神文化活动,点亮晚年生活“多彩画卷”。街道以“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为核心,构建“传统节庆+主题科普+兴趣培育”三位一体文化服务体系,让老年生活从“单一闲适”迈向“多元精彩”。精心策划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书法班、手工制作与编织等定期开课,广场舞、健身操等培训专人指导;每逢传统佳节,老人们自编自演,戏曲、相声、小品等节目,以文艺汇演联系邻里情谊。一周一主题,一月一总结,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老人的日常,给老年人充电蓄能,更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乐趣,找到了自我价值。

精准探访排忧解难,筑牢特殊群体“暖心防线”。针对高龄、失能、空巢等特殊困难老人,建立“网格化+常态化”探访机制。组织社区工作者及养老志愿者分组入户,通过“拉家常、问需求、查隐患”,掌握老人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发现老人家中灯泡坏了、水管漏水,立即联系维修人员上门处理;老人想念远方亲人,就帮忙拨通视频电话,让亲情跨越距离。并常态化开展基础健康监测,针对老人提出的头晕、失眠等常见问题,现场给予饮食作息建议,并教授简单的保健操动作,让健康关怀融入日常,切实打通服务特殊老年群体的“最后一米”。

多维宣传政策红利,构建养老服务“信息桥梁”。为确保老人们知晓并享受各项养老政策,街道以“政策惠民、精准触达”为目标,开启“线上+线下”宣传矩阵。线上通过朋友圈、微信群推送政策解读文章、动画视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老人知晓;线下依托为老服务活动开展,选取高龄津贴、高龄老人生活补助、社会救助等关注度高的政策,“面对面”向辖区老年人群宣传政策、答疑解惑,让养老政策从文件文本转化为老年群体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的“民生礼包”,切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在“颐”路有光的征程中,工业路街道已开展各类为老服务活动43次,探访关爱特殊困难老人51人次,用陪伴驱散老人的孤独,用关怀温暖他们的心房,让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花式”养老,尽享触手可及的幸福晚年。未来,这场温暖行动将持续升温,工业路街道将继续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深耕“老有颐养”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服务内涵,拓展服务边界,为构建“老有颐养”的幸福社会注入“新动能”。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