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发股份库存去化受阻、利润腰斩、质量问题频发
2025年伊始,房地产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昔日“黑马”华发股份(600325.SH)虽然凭借全口径销售额跻身全国房企前十,但其背后的经营隐忧却日益凸显。库存去化受阻、利润腰斩、质量问题频发、债务结构承压等因素,正考验这家珠海国资控股房企的持续发展能力。
项目维权频发,品牌形象受损
2024年末,华发在上海的标杆项目“古美华府”因墙体裂缝、排水系统断层等质量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该项目交付延迟、质量瑕疵,引发大批业主维权,维稳成本高达3亿元,并直接拖累同区域在售的“古美阅华”项目成交。与此同时,杭州、无锡等核心城市亦传出装修减配、施工质量缩水等争议,导致其华东区域库存去化周期升至28个月,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8个月,已成高周转逻辑的“隐性炸弹”。
华发股份2025年经营主线明确聚焦于去化逾2000亿元的库存。尽管公司于年初在一线城市发起12%-15%的降价促销,但转化率未达预期60%的目标,导致销售端继续承压。数据显示,2024年全口径销售额为1054亿元,同比下滑16.3%,而同期新增土地储备反而增长15%,反映出“拿地冲规模”与“库存去化”目标错配。
尽管销售排名再攀新高,华发股份2024年营收却同比下降16.8%至599.9亿元,归母净利润更同比大幅下滑48.2%至9.5亿元,创近年最大降幅。结转毛利率仅为14.31%,比上年下滑3.67个百分点,反映出盈利能力明显削弱。其中,华南区域营收同比降幅近6%,华东区域更剧降29.28%,凸显区域经营压力。
更为严重的是,公司2024年经营性净现金流暴跌68.5%,至仅159亿元,而筹资活动净流出54.2亿元,致使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降至325.6亿元,环比减少129亿元。若按一年内到期债务和应付账款计算,华发虽尚可短期偿付,但流动性已显吃紧。
负债高企,融资成本受质疑
2025年初,华发股份拟发行55亿元公司债用于项目复工及流动资金补充,但遭遇市场质疑。一方面,公司经营现金流连续三个季度为负,存在“借新还旧”隐忧;另一方面,项目净利率仅为3.16%-4.41%,资金使用效率偏低。尽管控股股东华发集团承诺认购约30%,但仍难以彻底打消市场对其债务结构可持续性的担忧。
根据财报数据,公司合并口径资产负债率为85%,剔除预收账款后有息负债率仍高达60%。其商业地产项目普遍按历史成本计量,若按市场公允价值重估,实际杠杆水平或将有所缓解,但其风险敞口依旧不容忽视。
内部动荡,战略摇摆
2024年下半年,华发启动区域整并改革,由原10大区域合并为6个。然而,伴随改革而来的却是管理层大幅流失,尤其是华东、华南区域流失率超过30%。尽管推出“科技+好房子”产品体系、施行“全员营销”,但基层反馈资源配置与考核目标脱节,导致2024年人均销售效能同比下降18%,反映出内部协同机制亟待优化。
华发新城人才房项目因“补差价十年后才转为完全产权”的限制机制,导致深圳宝安项目多名业主要求退房。此类事件再次刺破了华发在人才安居和品质责任方面的口碑泡沫。2024年起,公司多个项目遭遇装修质量、延期交付等问题频遭投诉,对其“国企责任感”构成反讽。
后市展望:高光背后是转型考题
华发股份过去三年逆市冲规模固然令人瞩目,但其依赖“规模换利润”的模式正在遭遇天花板。库存高压之下的盈利下滑、资金紧张与品牌危机正在对其形成反噬。
贾康等业内专家指出,房地产行业的新一轮出清正在加速,政策利好虽有助于改善型需求释放,但房企唯有迈向“高品质、低杠杆、强管理”的新阶段,方可突围而出。
对于华发而言,2025年将是一场“拆弹”与“重塑”并行的关键转型之年。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