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小面如何用一碗小面撬动千亿市场?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4-18 10:45

4月15日,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招银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这家川渝风味面馆连锁品牌,正站上资本市场新起点,发起对“中式面馆第一股”的有力冲击。

作为中国川渝风味餐饮的代表性品牌,遇见小面十年砥砺前行,从一间30平方米的街边店,成长为覆盖内地22城、香港六店、即将挺进新加坡的全国性中式快餐连锁先锋。如今,它不仅在川渝风味面馆中稳居第一,更在全国中式面馆行业中排名第四,并以复合年增长率最高的姿态驶入发展快车道。

十年磨一碗小面,复合增速领跑行业

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遇见小面总营收由4.18亿元增长至11.5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66.2%;同期净利润由亏转盈,2024年实现净利6100万元,连续两年盈利。

与此同时,门店拓展同样迅猛。2024年全年新开餐厅120家,年增长率达42.9%,门店总数逼近400家,其中约75%为自营门店,确保品牌调控与服务统一。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遇见小面为2022—2024年总商品交易额增长最快的中式面馆品牌。

高标准化能力打造“可复制”的中国味道

“盐几许”“油六成”“略煮即可”的传统厨师经验,在遇见小面被精确转化为量化操作指令。创始团队出身“理工科”,宋奇在麦当劳积淀的系统化管理理念,让遇见小面一开始就走上了“科学餐饮”之路。

通过电子秤、油温计、盐度计等工具将重庆味道标准化,搭配强大的供应链和自研数字系统,遇见小面构建起全链条可控的运营闭环。目前,全门店均已部署AI视觉系统进行菜品品质监控,为快速扩张打下坚实基础。

全人群+全时段+全场景,建立多元消费护城河

遇见小面跳出传统单一快餐模型,围绕川渝美食文化打造“面+米+冒菜+小吃+饮品”的复合菜单,形成全时段服务能力。截至2025年4月,已有47家门店实行24小时运营。

在门店选址上,遇见小面深入购物中心、办公楼、住宅区、机场、高铁站等多个生活场景,实现全天候多样化覆盖,有效提升翻台率与坪效。2024年翻台率维持在高水平的3.7次/天,部分同店销售额超过7000万元,客群粘性与消费频次双双提升。

境外试水成功,“中国小面,全球遇见”迈出第一步

自2024年进驻香港以来,遇见小面在黄埔、荃湾、旺角等核心商圈快速开出六家门店,涵盖社区、商场及交通枢纽,均实现稳定客流,展现出较强“出海”适配力。新加坡将成为下一站,国际化布局雏形初现。

在海外市场的良好反响不仅验证了品牌的适应性,也为未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制中式快餐品牌提供了新样本。

顶级资本持续加持,人才阵容星光熠熠

自2014年开业以来,遇见小面获得弘毅投资、碧桂园创投、九毛九、喜家德等业内资本持续注资。更有前京东集团CEO徐雷于2025年4月正式加入公司,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其下沉市场及数字化能力提供战略支持。

资本的持续青睐,不仅源于遇见小面对连锁餐饮“重运营、重品质”的态度,也意味着其在标准化、精细化和规模化运营上已经具备“穿越周期”的基础。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中式面馆市场商品交易总额达2962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4200亿元。当前行业集中度极低,前五品牌市场份额不足3%,为头部玩家提供了并购整合与“标准输出”的巨大空间。

遇见小面已在招股书中明确提出未来募资将用于门店拓展、数字化系统升级、品牌建设、上下游投资等方向,显然意图通过技术与资本双轮驱动,在下沉市场、海外市场和供应链整合中占得先机。

从一碗面到一家上市公司,“遇见”的不仅是小面,还有中国餐饮出海的未来

遇见小面的崛起,正是中国快餐品牌从“人找味道”走向“味道找人”的产业转型缩影。随着IPO进程推进,资本市场将迎来首家中式面馆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范式样本——如何在高度分散的传统餐饮赛道中,以标准化、数字化和品牌化打破“规模陷阱”。

中国小面,全球遇见”不再是口号,而是一步步照进现实的战略愿景。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