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风光财报难掩信任裂缝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4-16 10:55

在2024年取得历史性利润增长后,携程表面风光无限:净营收达533亿元,同比增长20%;净利润更是同比大涨72%,达到172亿元。但在这份亮眼财报背后,用户口碑的雪崩正逐渐撼动这家在线旅游巨头的根基。大数据杀熟、捆绑销售、虚假宣传、民宿“货不对板”……携程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风光财报难掩信任裂缝

携程2024年财报显示,其住宿和交通票务收入合计占比高达78%,其中住宿业务216亿元、交通票务203亿元,支撑了整体营收的核心架构。而旅游度假业务仅占8%,商旅管理占比5%,业务结构单一的问题开始浮现。

另一方面,产品研发费用131亿元,销售费用119亿元,均占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看似雄厚的投入,却并未有效化解用户体验上的痛点。

大数据杀熟屡遭曝光

“我在携程消费了8万块,还是逃不过被‘杀熟’的命运。”——亿欧创始人黄渊普的朋友圈质问,揭开了携程大数据杀熟的冰山一角。他在预订一张机票时,价格从3868元瞬间跳涨至4408元,而下单之后价格又神秘恢复原价。

类似遭遇并非个例。演员马天宇、韩雪先后在微博实名控诉携程的“价格套路”,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仅“携程 大数据杀熟”相关投诉就多达193条。

大数据杀熟,表面是算法推荐,实质却是对用户忠诚度的背刺。高价值客户反而被精准“收割”,不仅违反公平交易原则,也让用户在无形中承担了更高的溢价。

投诉量激增、处理率堪忧

据消费保平台统计,2024年携程相关投诉达19767件,同比增长188.91%,涉诉金额超过1.02亿元。而黑猫投诉平台显示,自2019年以来,携程投诉量呈持续上升趋势,2024年达到峰值。

不仅投诉量高,投诉解决率更让人失望。在诸多案例中,消费者反映退改签困难、客服电话无人应答、售后回应敷衍,维权之路步履维艰。用户体验感的不满,正一点点转化为对品牌的全面否定。

平台“放任商家”,民宿与旅游产品频翻车

在携程平台上预订旅游产品和民宿,“货不对板”已成为高频词。

宣传中的高端旅游行程,变成了“缩水版”打卡游;承诺的浮潜、海钓因“天气原因”被取消;图片中精致宽敞的民宿,现实中却狭小昏暗、设施破旧,甚至有蟑螂出没和消防隐患。

携程对第三方商家资质的审核与日常监管明显缺失。一些商家未取得合法经营许可便可上线售卖,其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而平台在面对消费者投诉时,往往以“商家责任”为由撇清关系,缺乏应有的主体责任意识。

技术落后与年轻用户流失

尽管携程于2024年推出AI“线路规划”功能,尝试将AI与内容结合提升服务体验,但用户反馈显示功能体验不佳,难以替代人工规划。

与此同时,美团、抖音等新兴平台凭借流量和内容优势,不断蚕食携程的年轻用户市场。数据显示,携程用户中50岁以上群体占比达10%,银发用户消费力虽强,但年轻用户的活跃度与复购率未见起色。

重压下的改革与隐忧

2025年2月,携程进行了大规模高层人事调整,包括首席产品官、首席科学家等关键岗位更替。这意味着携程可能开启新一轮的战略转型,但在用户信任尚未修复、竞争态势愈加激烈的背景下,变革之路挑战重重。

一方面是国际业务扩张迅猛——2024年四季度出境业务比2019年同期增长20%以上,另一方面却是国内核心业务受压,转型压力与结构性风险并存。

曾经那句“携程在手,说走就走”的广告语,承载了无数人对轻松旅行的向往。如今,携程却成了“维权在手、忍气吞声”的代名词。

在盈利亮眼的同时,携程必须正视来自用户的怒火与质疑。重建信任的关键在于:切实打击大数据杀熟,提升售后处理能力,严控第三方商家质量,真正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用户为盈利工具”。

只有如此,携程才可能在下一个十年,重新赢回用户、赢回口碑,重回OTA行业的引领者地位。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