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于转型迷雾?51信用卡的下一步仍悬而未决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4-16 10:55

3月31日,曾经的互联网金融明星企业——51信用卡有限公司(HK: 02051)在发布2024年年报的同时,正式宣布英文名称由“51 Credit Card Inc.”更名为“Vala Inc.”,此举不仅是一次品牌调整,更意味着这家曾站上130亿港元市值巅峰的公司,正加速远离金融科技主业,驶向一个未知的多元化方向。

这一转型背后,是创始人孙海涛十年创业历程中最艰难的一段旅程。

巅峰曾在,金融辉煌难续

成立于2012年的51信用卡,曾凭借一款帮助用户管理信用卡账单的APP迅速走红,抓住了信用消费快速增长的时代红利。2018年,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市值一度突破百亿港元。

上市首年,51信用卡营收达28.12亿元,净利润21.69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然而,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外包催收风波”将其拉下神坛。公司因合作催收公司涉嫌违法被警方调查,尽管孙海涛迅速致歉,但品牌信誉遭受重创,叠加监管政策收紧、P2P业务清退,公司迅速进入亏损轨道。

2019至2023年,51信用卡连年亏损,累计亏损逾30亿元。虽在2023年罕见地实现净利润1103万元,但2024年业绩再度“变脸”——净亏损扩大至6900万元,同比下滑超2000%。

金融业务退场,SaaS和露营接棒

面对主业滑坡,孙海涛带领公司尝试突围。从2021年起,51信用卡开始布局SaaS服务、露营经济及汽车制造等领域,全面展开多元化转型。

2023年,公司露营业务营收达3394万元,同比增长206.8%,成为当年盈利的关键支柱。孙海涛亲自“下场”推广Vala露营车品牌,通过社交媒体、直播等形式频频露面。然而,2024年露营经济迅速降温,上半年收入锐减至862万元,同比腰斩。

同期,公司推出新能源露营车Vala Pro,售价26.8万元,进军造车领域。但这一决定成本高昂,导致2024年研发和营销支出激增,进一步加剧亏损。与此同时,Vala项目的商业化进展尚不明朗,市场反馈亦较为冷淡。

SaaS业务方面,虽为目前最大营收板块,但2024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12%,仅录得4603万元。金融板块方面,信贷撮合业务收入仅2943万元,同比减少20.3%;信用卡科技服务收入不足200万元,几近退出历史舞台。

“断臂求生”:出售资产、聚焦主线

在主业下滑、新业务未稳之际,51信用卡在2025年初出售了其持有的创业板公司“中彩网通”全部股权,以“断臂求生”方式回笼现金。中彩网通近年来持续亏损,出售该笔资产也表明公司正在集中资源支持SaaS与Vala主业。

但资本市场并不“买账”。2025年4月,51信用卡股价跌至0.083港元,市值不足4亿港元,相较于巅峰期缩水近97%,长期处于“仙股”行列。投资者信心不足,市场对其转型前景充满疑虑。

孙海涛的“最后一搏”?

作为公司创始人,孙海涛的创业轨迹映射出整个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跌宕起伏。他曾打造出E都市、房途网、租房宝等产品,也曾抓住信用卡管理红利让51信用卡一飞冲天。但如今,他的“造车梦”是否能成为新出路?

Vala这一品牌能否在新能源车领域站稳脚跟仍有待观察。而以“小蓝本”为代表的SaaS服务,虽然在“AI+SaaS”场景应用上有所突破,但在竞争激烈、客户预算紧缩的市场中,还未形成压倒性优势。

目前,51信用卡的主营收入构成已从信贷和科技服务转向露营、SaaS等领域。但转型路径尚不清晰,盈利模型仍不成熟。监管风险降低了压力,却也剥夺了最初的增长动能;新兴业务机会虽多,但资金链、团队执行力和市场响应都成为严峻挑战。

辉煌难续,路在何方?

51信用卡的转型故事,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从流量红利到精细化运营的缩影。在资本退潮、监管趋严、技术红利转移的大背景下,孙海涛选择了极具冒险意味的“曲线求生”路线。

但现实是,昔日的明星公司,已被时代淘洗得面目全非。是浴火重生?还是困于转型迷雾?51信用卡的下一步,仍悬而未决。

从“信用卡管家”到“露营车制造商”,51信用卡的进化,是否意味着一场“背水一战”?答案,也许就在下一个财报季。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