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自购2.25亿稳市背后:行业一哥易方达为何不为国护盘?

闻基期舞 原创

2025-04-15 09:57

4月14日,A股三大指数在单边上行后震荡收涨,走出了与上周一完全不同的走势。究其原因,背后与多方坚定看好中国经济所掀起的回购和增持潮密不可分。其中,不少基金公司也在上周一大跌后做出举措稳定市场。不过,部分头部公司如行业一哥易方达却缺席了此次护盘,彰显出其作为金融市场一份子在履行责任上的缺失。

47家机构年内自购近12亿元 华泰证券2.9亿位列第一

具体来看,截至今日收盘,上证指数涨0.76%报3262.81点,深证成指涨0.51%报9884.3点,创业板指涨0.34%报1932.91点;全市场超4550只股票上涨,与上周一(4月7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在此背后,A股市场能够无惧关税威胁,走出平稳回升行情,与多方坚定看好中国经济,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充分认可当前A股配置价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份子,在市场剧烈波动之际,多家基金公司也相继宣布自购,以真金白银传递出积极信号。

据统计,上周共有5家公募基金宣布以固有资金投资自家基金产品,分别为中信建投基金、鹏扬基金、招商基金、兴证全球基金和博时基金,自购金额分别为2000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6000万元和6500万元,大额的自购无疑彰显了对后市的投资信心。

拉长时间来看,公募基金一直是维护市场稳定的主力军。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已先后有47家公募、资管机构发起自购,涉及89只产品,总金额达到11.68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申购金额达5.5亿元,债券型基金申购金额达3.4亿元;自购金额最高的为华泰证券资管,达2.9亿元。2024年来看,Wind数据显示,全年共有165家公募、资管机构发起自购,涉及产品1151只,净申购金额达70.23亿元。

除此之外,今年年初,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证监会将推进公募基金改革,其中包括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一定比例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政策支持下,权益类基金有望获得更多的基金公司自购布局。

规模第一 但自购金额靠后 易方达缺席护盘背后透露出企业责任的缺失

不过,在年内已有47家机构发起自购,维护市场的同时,作为行业一哥易方达这家行业龙头却并未彰显出自身的企业责任,不仅在本次护盘中无动于衷,同时也在年内的自购中排名靠后。

Wind数据显示,年内易方达基金的自购行为仅涉及易方达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A和科创人工智能ETF两只产品,申购金额也仅仅只有3800万元,在上述47家机构中排名第8。如果加上上述几只发布公告,但还未开始自购的基金公司,易方达的排名无疑将更加靠后。

从自购行为本身来看,核心目的是基金公司通过自购将自身利益与基金业绩直接挂钩,表明与投资者“同进退”的态度,以此提升了投资者对基金公司和市场的信任度,也是彰显基金公司对自身投研能力信任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而易方达的此次缺席,无疑显现出其在履行责任上的缺失,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部分投资者的信任,招来投资者“管理费照收却不共患难”的质疑。

事实上,受困于主动权益产品的失利,近两年的易方达基金没少招来投资者的失望。Wind数据显示,以今年来看,易方达旗下的101只主动权益类产品中有60只至今收益仍为负数,收益最低的易方达远见成长年内亏损已超10%;拉长时间来看,上述101只产品中有28只成立以来收益率仍为负数,占比达近三分之一。而与之相对应的,易方达的公募管理规模和自身利润水平也无愧一哥名号,一直保持着第一的水平。2022年-2024年的三年间,易方达基金分别实现净利润38.37亿元、33.82亿元和39亿元,即便在经过短暂也能迅速的重回上涨。基金公司赚钱,基民亏钱的现状,无疑与监管的愿景背道而驰,也将对公司发展造成更进一步的影响。

来源:公众号闻基期舞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