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玲挥刀向内,海信娘子军的三把火

银杏财经 原创

2025-04-15 00:00

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海信集团,近些年凭着“中国第一,世界第二”这颇具争议的口号一举出圈,将这家老牌公司重新拉回大众视野的同时,增长的焦虑始终如影随形。创立至今,海信集团旗下拥有海信视像、海信家电、三电控股、乾照光电、科林电气5家上市公司。海信虽致力于多元化发展,可在多年激烈的资本运作后,仍难撕下海信本部品牌力欠佳的标签。并且,伴随人员的扩充,如何确保这支庞大队伍积极性和进取心,已经成为海信绕不开的难题。按照先前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的表述,海信在全球范围内的员工总数已突破10万人。事实上,海信视像、海信家电两家上市公司,一直占据海信系营收的大部。于是,当变革浪潮袭来,刀子也从这开始动起:其中,贡献海信集团几乎一半营收的海信家电,2024年营收近1000亿,撑起了海信系的基本盘,更加不容有失。于是,在海信紧锣密鼓拥抱AI、拥抱年轻的这两年,如何加速与公司老臣们告别,已成为海信变革的缩影:2024年底,海信家电最激烈的人事变动,就是将42岁的原CFO高玉玲送上马,将58岁的原董事长代慧忠宣告退休。显然,具有丰富海外并购经验高玉玲被集团寄予增长的厚望:如果翻看近期高玉玲的最新表态,除了以海外并购为主题在AWE论坛念发言稿外,与这位精通财务的“一把手”相关的另一则信息则是,海信家电的总裁胡剑涌年薪也从700万降低到了300万。由此,晚于胡剑涌十年加入海信的女强人高玉玲,似乎就先结结实实给前辈上了节衣缩食的一课。

一、高玉玲如何接棒?

剧变的乌云笼罩在了2024年海信系的头顶。核心变动之一,就是肩负海信集团营收半壁江山的海信家电,2024底发动了一场猝不及防的人事调整:2024年11月底,海信家电42岁的原财务负责人高玉玲,一举从原董事长代慧忠手中,接过了棒子。

对此次人员调整的原因,海信家电的公告中显示,原董事长代慧忠因达到退职年龄并结合个人意愿,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等职务。尽管,市场对海信家电此次重大人事任免、尤其是CFO掌舵企业,难免颇有微词。可这次人事地震,实则与海信系近些年战略调整前后呼应。崇尚干部体系年轻化,成为了海信系这些年向公众展露的进取面貌之一。2022年,执掌海信集团30年的周厚健退休,随后,副董事长林澜接任。短暂过渡两年后,70后的贾少谦接任海信集团董事长。同一时期,70后的于芝涛接过海信集团总裁。由此,海信集团董事会和经营层完成彻底交棒,全面跨入“70后”,管理层的年轻化似乎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正确。而海信激进、年轻、求变的变革浪潮,引发市场密切关注的同时,又难免上行下效,动作变形:事实上,伴随高层人员剧烈震动的,则是2024年海信基层传出的“裁员”风波。其中,最为剧烈的一次风波袭于2024年年底:彼时,海信集团一度传出上万人员裁员消息。若按照,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先前表述,海信在全球范围内的员工总数已突破10万人,那么,彼时海信系内部人员的更迭率则达到骇人的水平。后续,该消息被海信出面澄清,表示如此大规模的裁员并不存在,而是小部分范围内人员的正常调整。可在不少社交论坛上,一些海信老员工则表示,海信系对员工考核实行末位淘汰的制度已不新鲜。甚至,不少老员工临近退休几年,也会遭受优化。不管是出于优胜劣汰的竞争考虑也好,或者是降本增效的成本衡量也罢,起码从结果上说,进入2024年后,海信系对业绩的容忍程度在降低。从这点上说,对年轻管理层的不断倾倒,反过来看,也将会对老将们的功绩不再重视,谁都难以在功绩本上平稳落地。于是,2024年海信家电的年底换帅,或许就是海信这一现象的集中缩影。事实上,在原董事长代慧忠主导的海信家电的3年时间,以“白电”为主的海信家电,能够在房地产相关行业整体萎靡,加上海尔、格力、美的三强围堵前提下,能够稳住海信集团的基本盘,业绩保持增长,表现可算是可圈可点。

然而,当增长一旦停滞,海信系高层似乎也在失去耐心:事实上,2024年Q3,海信家电营收第三季度营收为219.37亿,出现下滑,并且归母净利润仅为7.77亿,同比下滑16.29%。此时,尽管58岁尚未到退休年龄的代慧忠,或许也成为这一标准放大下被打下的“出头鸟”。事实上,此前海信系高管的退休年龄平均也在65岁。然而,无功无过或许便是最大的功过。

于是,接过代慧忠棒子的高玉玲,也正式带领海信家电进入到了女子当家做主的时代。

二、海信家电告别高增长时代?

事实上,过高的期待往往会伴随压力的外延,一旦做不好,就会有远超以往的质疑。某种程度上说,财务出身的高玉玲在2024年底掌舵海信家电后,不少质疑声,则聚集到了一点:即CFO若掌管公司,往往会算小账,可对业务层面的管理或许不是长处。当下,海信家电已告别高增长时代。如何将海信拉回一线,则是高玉玲必须破解的难题。2024年海信家电营收927亿,同比增长8.35%,净利润33.48亿,同比增长17.99%。尽管净利润保持增长,可2024年营收增速较上年的15.5%明显放缓。

市场扩张和业务增长的压力始终存在,并且也集中表现在其核心业务上:海信家电业务涵盖暖通空调、冰洗、厨电等多个领域,其中,暖通空调业务是海信家电业务营收的重点。如今,随着空调市场逐渐饱和,主要靠空调创收的海信家电,也在2024年遭遇了不小挑战:这一年,海信家电暖通空调营收402.84亿,同比仅增长4.22%,下滑势头显著。若拉长时间周期,可看到2022年至2024年,海信家电暖通空调实现收入分别为345亿、386.52亿、402.84亿,同比分别增长13.48%、12.04%、4.22%,占比约从47%下降至43%。而从2022年后,除了家电三强外,包括TCL、飞利浦、中汇达等更多二线产商进军空调业务,将业务重心转移。并且,伴随小米等跨界挑战者布局白电,海信的原本就不牢靠的品牌壁垒,则会在将来受到更大冲击。

并且,海信家电第二大业务冰洗产品上,虽然2024年整体实现了业绩增长,可该部毛利率也出现下滑,同步拖累了公司整体毛利率。而在高玉玲主政下的2024年第四季度,海信家电的毛利率为19.7%,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海信家电的毛利率水平一直维持在20%,相较其他白色家电企业如格力、美的也有所差距。

更重要的是,2024年海信家电的内销收入同比下降2.12% ,尤其在“国补”输血的大消费浪潮中,海信家电并未抓住时代红利,则再次证明该公司对营收占比超一半的国内市场,控制力开始下滑,正在丢失自己的核心城池。受以上综合因素综合影响,于是,2024年海信家电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1.32亿,同比大幅下降51.64%。而对高玉玲来说,虽然在其在担任CFO时认购了日本三电控股株式会社,并由此,海信家电切入了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赛道,该业务也被视作海信家电业务第二增长曲线。可在当下,高玉玲“功勋章”之一的汽车热管理业务,仍难当大任:2024年,海信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业务贡献营收在百亿级别,营收占比为10%左右,且没能实现盈亏自理。

三、高玉玲的得与失

此前,高玉玲在海信家电的重要功绩,就集中在并购领域。多年前,高玉玲曾作为海信集团收购Gorenje的财务组负责人,在海尔、美菱等竞争中脱颖而出,以约2.9亿欧元获得Gorenje 95.42%的股份,为海信在欧洲的白电业务开疆拓土。这也让高玉玲与海信家电出海标签捆绑密切,而她的形象,则与海信系一贯乐于以“买”代“养”的战略布局相吻合。事实上,从收购科龙(如今的海信家电),到收购东芝电视、Gorenje、日本三电、乾照光电等国内外企业,海信家电的基本盘,几乎都是在一声声“买买买”收并购中孕育而来。于是,2024年底,凭着对花钱先天潜力和后天能力的结合,高玉玲无疑与崇尚年轻、进取、激进的海信集团管理层风格更加相符,此时年仅42岁的她,也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巅峰期。近期,女强人高玉玲就在AWE大会上,发表了《同时代共进,与世界共赢》演讲,分享海信集团的国际化之路与发展成果,足以看出她主导的海信家电,未来势必在海外运作上,有所动作。不过,比起品牌自建的自然健美,频繁并购更犹如科技“增肌”,短期内虽然可以让公司业务迅速做大做强,可难免会掏空身体。除了如何寻找海外优秀标的世纪难题外,更直接的挑战或许在于,海信家电这些年在海外并购带来的利润空间比较有限,发展多年,毛利率仍维持在10%左右水平,与同行差距显著。从这点上说,为了增长而不得不在海外大量“撒币”,投入产出比这本账如何计算,又如何从公司内部抠出更多利润,从而一炮打响自己在海外并购这一手关键落子,这对财务出身的高玉玲来说,挑战或许不算小。当下,随着海信家电在2024年经营现金流锐减,加上海外并购急需更多资金弹药,或许以胡剑涌为首的海信家电总裁们的“降薪”,才刚刚开始。可值得玩味的是,在这场海信家电极为关键的战略中,2024年财报中,一个奇异的现象也在同步出现——

2024海信家电财报显示,尽管对老领导“节衣缩食”,可这家公司却开始对少数股东分红亮起了“绿灯”:数据显示,2024年,海信家电子公司支付给少数股东的利润,从2023年的10.9亿,大幅增长到了28.9亿。

此时,如何跨出并购关键一步前,高玉玲似乎更该做好的是如何安抚好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情绪——截止4月14日收盘,高玉玲主政下的海信家电市值为364.66亿,较2024年5月13日盘中575.19亿高峰市值,已跌去近200亿。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