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潮流电商到放贷平台:得物APP消费金融业务引发大学生贷款风波与监管质疑
在年轻消费群体中颇具人气的潮流电商平台得物(Dewu),正在被一场关于“贷款”的舆论风暴推向聚光灯中央。自2023年以8亿元收购持牌小贷公司、开启自营金融业务以来,得物逐渐完成从潮流电商向金融科技平台的转型。但这场转型的背后,却是一连串令人警惕的监管红线触碰和信贷伦理困境。
四年布局终获金融“正名”,却被大学生贷款争议反噬
得物APP近年来迅速扩张金融业务。2020年推出“佳物分期”试水助贷,2023年更进一步,以收购方式拿下“瀚华小贷”更名为“佳物小贷”,获得网络小贷牌照,实现自营贷款产品落地。至此,得物已具备面向C端发放贷款的正规金融资质。
然而,“正名”之后争议随之而来。平台被曝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涉嫌违反2021年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小贷公司不得向大学生提供互联网消费信贷服务。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关于“得物·借钱”“佳物小贷”及相关催收问题的投诉已超过370起。其中不乏关于暴力催收、信息泄露、未成年人授信、恶意诱导借贷等严重问题。大学生用户、小微借款人等弱势金融消费者,正成为这场舆论风波的核心群体。
金融副业野蛮生长:从“分期购”到“借钱”,得物金融体系迅速扩张
目前,得物金融产品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分期购”,为用户提供在平台消费时的分期付款服务,额度最高可达5万元,主要由得物与360数科、浦发银行、无锡锡商银行、重庆富民银行等机构联合运营;二是“得物·借钱”,为用户提供最高20万元的现金贷款服务,年利率范围7.2%-24%,放款方包括上海华瑞银行、宁波银行、百信银行等。
尽管得物在APP页面做出“年满20岁、有稳定收入”说明,但多位投诉用户表示,提交资料后系统可自动审核放款,无人工核查是否在校、是否有还款能力。更有大学生用户反映,自己在未提供在校生证明的前提下就获得了近万元贷款额度,陷入还款泥潭。
有用户控诉,“提前还款时无法获取验证码、解绑手机号后收不到还款通知、客服态度恶劣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增加了借款人逾期风险。
高薪引金融老将,激进风控策略或成“双刃剑”
值得注意的是,得物在启动自营金融业务后大力招揽金融人才,高薪聘请的文嘉备受争议。据业内人士透露,其曾主导数禾科技旗下“还呗”产品的36%高利率运营策略,并在监管红线边缘游走,使“还呗”净利润一度超越行业龙头乐信。
此次加盟得物后,其风控、定价、贷后策略被质疑有“超利率、重催收”倾向。若延续激进路线,不仅用户风险加剧,也可能将得物整体品牌推向合规灰色地带。
暴力催收、信息外泄:谁来保护用户权益?
用户“机灵喵”在黑猫投诉平台举报称,因失业导致还款困难,遭遇佳物小贷暴力催收、信息外泄至亲属通讯录。另一位用户控诉称,“逾期一天就被催收人员电话轰炸亲属,甚至出现恐吓语言。”
尽管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6条,未经授权不得处理或转交个人信息,违规者面临百万级罚款风险,但目前得物及其金融子公司尚未对大规模投诉作出正面回应,缺乏有效的申诉机制和客户协商通道。
监管呼唤到位:金融业务边界亟待厘清
得物从潮流电商跨界至金融科技,本质是平台生态变现的扩张逻辑。其通过分期支付、现金贷撬动交易与用户粘性,试图复刻京东白条、花呗等消费信贷模式。
然而,作为非传统金融出身的科技平台,其金融风控、合规能力明显滞后,尤其是在用户识别、利率设定、催收规范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
在“大学生贷款”“超高年化率”“暴力催收”等舆情爆发之下,监管机构应尽快对电商平台涉足消费金融的边界与责任予以明确:一是是否建立了合理的贷款人资质审核机制? 二是利率定价是否违反24%年化红线?三是催收是否存在第三方外包乱象?四是是否存在侵犯用户信息与合法权益的情况?
潮流电商“变形”成金融平台,是创新还是偏航?
2024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迎来政策红利与技术革新双重驱动。得物APP以潮流之名切入消费信贷,虽有助于平台营收多元化,但“技术包裹下的诱导信贷”,正在模糊用户与平台间的信任边界。
消费自由并非信贷自由的挡箭牌,商业模式的创新不应以牺牲用户权益为代价。得物能否在科技金融的浪潮中稳住航向,不只是一次资本考验,更是一场价值与责任的检验。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