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亿短视频曝光,5亿营收,开业5年的新景区,扛不住了

劲旅网 原创

2025-04-12 10:02

景区开业后最重要的工作,营销当排第一位了,酒好也怕巷子深,能够吸引更多客人来游玩,是一切后续工作的基础。

在这个新媒体已经成为营销主战场的新时代,能否把新媒体玩儿明白,成为景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前段时间我去华中某省,采访了一位景区新媒体负责人W总,我还是先说结果,他所在的景区,2020年下半年开业,2021、2022年这两年,每年有几十万客流量,2023年开始爆火,接待了300多万游客,收入将近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新媒体营销团队,仅用了不到200万元营销预算,就做到了全网50亿的短视频曝光量。

2023年暑期及小长假,每天有三四万人入园,由于景区承载量严重超负荷,实在扛不住了,2024年为了保证游客在景区内的体验度和口碑,不得不采取了限流一年的举措。

他们的新媒体营销团队是怎么拿到这么大的结果的呢?本期文章我就来给大家详细拆解一下W总的操盘方法论和实战方法。

产品、内容、流量,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W总回顾了他们这几年做景区新媒体营销的实战心得,总结起来就三个词:产品、内容、流量,他把这三个词称作优秀景区的三驾马车,并且缺一不可。

为什么缺一不可呢,逻辑是什么呢?

产品肯定是第一位的,

紧接着就是内容要对,

第三个就是要会搞流量。

作为操盘手,思考打法时,就需要围绕着这三点来展开。

先说说产品。

产品是硬实力。

包括硬件设施、资源禀赋,软件服务、品质体验等。

景区产品它有一个基准线,首先,不能太差,至少在一个及格线或者说良好的基础之上。

当然,还要看景区所有者的目标,如果你想让你的景区登峰造极,成为顶流,那就不能有短板。

如果你想中规中矩或者只想活得滋润一点,那可能允许有一个短板,但是你其他的方面能够弥补你的短板,那也不是致命的。

这里就涉及产品、内容、流量,这个存在对等关系的三角模型。比如说,产品不够,内容来凑,也可能一定程度行得通,但终归这三点需要得占住一两条。

对于多数景区来讲,自然禀赋和文化底蕴就是中等或中等偏上的,毕竟顶级资源景区是极少数,全国就那么四五十家。

其他的几千家几万家,都可以算作其他,尤其是这两年的景区市场,冰火两重天,愈发凸显,汗的汗死,涝的涝死,客流向头部景区聚集的效应,已成事实。

也就是说,产品是不可逆的,尤其是景区产品,那个山,就在那里,那个几亿、几十亿开发的文旅项目,就已经放那里了,你说让他大改,已不现实,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你又想发展,又要找机会,那你只能从内容和流量上想办法。

W总所在景区是一家民营企业,把一个当年只有乱石的荒山沟,打造成一个,集山水、人文、景观、休闲度假、户外漂流、运动健康、美食民俗体验、古宅探秘、宗教朝觐、农业研学、古法作坊、温泉康养、旅居等相关项目于一体的新型文旅小镇。

这个新项目,和省内其他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等景区,从资源禀赋上来比较的话,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可以说产品肯定不是顶级的,但也确实是有一定特色的。

再说说内容。

内容是可以造的。

是在那些不好改变的硬件资源基础上,后天人为的、策划的、添加进去的各种内容。

像乌镇的戏剧节;万岁山武侠城的王婆说媒;在一个传统商场里的打造的长安十二时辰;在长春动植物公园里的西游记主题夜游;华清宫里的《长恨歌》、清明上河园里的《大宋·东京梦华》;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盛唐秘盒等等。

W总所在景区,目前也还没有打造出上述,或火爆一时,或多年长红的王牌内容,但他们的景区内的上百名演职人员,每天都在精彩的演艺,与震撼如仙境般的夜景灯光,交相辉映,也是能够给游客带来及其沉浸的美妙体验和愉悦。

精心挑选的小吃街商家和厂店一体的非遗食品工坊,都能给游客带来品质美食体验。

再说说流量。

流量是需要策划的。

把你景区产品的卖点提炼出来后,你的内容能不能跟得上,你能不能生产出优质的内容,内容上的创意点是否具有爆发力,能否把这个爆发力的点找出来,第三步,就是你这个流量的出口在哪里?

如果不能够给流量找到一个有效出口的机会,你再好的产品,再好的内容,如果没有爆发力,那依然是很难实现破圈的,这就是目前景区想要做好短视频营销的底层逻辑所在。

W总他们团队,在流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点,就是基于他的产品是属于新产品,然后也有些特点。

第二点,就是在内容上,他们找到了一些点,这些点就是,相对很容易获取流量的那些内容形式,又刚好遇到了比如说夜景航拍,比如说热播的古装剧的概念,比如他们景区的乡村建筑风貌和奇特的建筑形式。

第三点,把整体的这些产品、内容要素找到之后,紧密拥抱短视频平台相对的红利期,他们就把产品、内容、流量这三个条件都凑齐了,就顺理成章就推出来了,就火爆了,并创造了所在省的所有景区年度实际接待量的记录。

为什么说传统媒体营销是投放逻辑,新媒体营销是杠杆逻辑?

刚才讲到,说W总他们在流量上,拥抱了短视频平台的红利期,拿到了结果,但其实很多景区也都在拥抱短视频平台,为什么大家的结果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呢?

W总分析说,拿到结果的大小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加在短视频上的杠杆的长与短。

这个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第一,传统媒体传播的逻辑是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因为每个媒体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它的传播受众基本上是定量的。

当然,如果只在短视频平台上投流,去推广你自己做好的视频宣传片的话,那么与传统媒体的投放逻辑也是一样的,没有不同。

第二,短视频平台本质是由用户来贡献内容的平台,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这些能贡献视频内容的用户也分成了各种类型的。

有头部的达人,有做品宣的,有探店的,有团购的,还有直播的,有本地的,有外省的,有外国的,越来越细分,数量上也越来越海量了。

对于景区新媒体团队来讲,你怎么选,你预算如果很有限,那就是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能让他能免费的就免费去做,或者用一定的方法能让他低成本的就先做。

通过杠杆来撬动,用奖励的形式,引导有价值的各类型的短视频创作者来合作。

还有就是,如何搭配达人资源的问题了,有头部的,有腰部的,还有这种单价很低的,都有他们的价值。

很多爆款,就出在这种低成本的这种达人手上,新媒体操盘手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发现那些有潜力的达人,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个选人思路,这样才有可能降低成本。

如果你上来就说,咱们找一下房琪来给咱们出一条,一定会很火,但房琪一条的代价是50万元,如果只出一条的话,可能播放量会很大,但能给景区有多大的实质带动呢,其本质还是投放逻辑。

W总说,他们去年,有一位粉丝量才三四万的达人,到景区拍摄,出了一条爆款,单条达到了2.7亿的播放量,那条视频,他们景区付出的成本,也就几百块钱。

这就是他们做流量操盘,做流量组织,整天想办法精心策划的结果,就是去找这种有潜力的达人和找人的规律,找到这些,去做有可能的降低成本的工作。

其实出现这种爆款,对达人来讲也是好事情,因为景区给了他这个资源和机会,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做好事情的艺术。

当然,要想有更多的爆款作品出现,就需要找更多的达人,这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投入,但类似这种工作,是在创造一种很大的价值,又用很长的杠杆的工作,是四两拨千斤的工作。

拿到结果的成就感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跟找金矿一样,反正你就持续的找金矿。

其实做新媒体,最大的趣味性和魅力就在这里,它的爆发力,是传统媒体是无法比拟的,它是可以几何式裂变式倍增的。

比如说W总他们这个,远离大城市的新景区的流量,假如说没有拥抱新媒体平台,放在十几年以前,通过传统的电视、报纸、户外等来推广的话,要想做到年300万的客流量,需要花费多少营销预算呢。

可以说当下就是新媒体的历史时间窗口期的机会,旅游企业没有理由不拥抱。

当然,做好新媒体营销工作,找到更多有潜力的达人合作只是一小部分工作。

如何在平台上,通过系列话题策划,不断地,有节点地,把每个小活动做到大传播,需要团队伙伴们更多的头脑创意。

有了创意策划,再去找社会热点,平台热点,去平台打榜,去持续的制造声量,这些做法基本上对团队和预算的消耗都是可控的。

所以,新媒体营销其实是一个精细化和系统性的工作,你得总是要找1,要不然你造1,要不然就会是一堆0,就没有结果。

像W总他们这样有很大的曝光量目标的景区,就是要去用多个平台,各种玩法,各种账号,去从多维度的分解,最终促成一个相对稳妥的可行性的,能够支撑目标的体系化的解决方案出来,这是他的新媒体操盘方法论。

W总说,只要大家静下心来把新媒体打法研究透了,虽然想做到更好,肯定会累一些。

但至少,

赢,能赢的明白,

输,能输的明白。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