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中国汽车工业的"哥伦布时刻"正在降临
当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转型之际,中国车企正以颠覆性姿态重构市场格局。
中汽协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比亚迪汽车出海再创历史新高。2024年12月,比亚迪出口6.1万辆,同比增长68.1%。2024年,整车出口前十企业中,从增速上来看,比亚迪出口43.3万辆,同比增长71.8%,比亚迪汽车出口增速位列中国汽车品牌第一。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曾被视为"追赶者"的比亚迪,如今在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产业链整合等维度已形成系统性优势。其最新公布的Q1业绩预告——归母净利润85-100亿元,同比激增86%-119%,不仅印证了企业战略的前瞻性,更揭示了中国制造向高端化跃迁的深层逻辑。
Q1业绩超预期,技术红利释放下的规模效应
比亚迪2025年的爆发式增长,根植于其技术革新与产品矩阵的深度重构。一季度,比亚迪销量达100.08万辆,同比增长59.8%,其中海洋和王朝两大主力系列贡献93万辆,高端品牌腾势、方程豹分别增长37%和74%。
这一结构变化背后,不仅基于DM-i混动系统与e平台4.0的技术协同效应,也由于比亚迪正通过技术平权策略在打破行业壁垒。
目前,比亚迪的智驾技术已经走向普惠化。今年2月,比亚迪以“全民智驾”为口号发布“天神之眼”技术矩阵,旗下21款车型更新至智驾版,将高阶智驾门槛直接下压至7万元档位。
随后3月,比亚迪联手大疆推出车载无人机系统“灵鸢”,瞄准自驾出游、越野探险等用车场景拍摄需求。随着比亚迪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探至7万元价位车型,覆盖多款车型的“天神之眼”系统正在重新定义市场竞争规则。
不仅如此,其利润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业绩预告显示,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汽车利润80-95亿,单车利润为0.85万至0.95元每辆,较2024年一季度单车利润的0.65万至0.7万每辆大幅提升。
此外,比亚的的产业链协同出海也卓有成效,其垂直整合模式在海外进行复制落地,有效降低了供应链风险。目前来看,一季度预计比亚迪电子可贡献5亿-7亿元利润。
值得关注的是,单车利润环比持平背景下,出口占比提升成为关键变量。一季度比亚迪出口销量20.5万辆,同比增111%,占比提升至21%,同比提升4.9%。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贸易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均价从2021年的约1.6万美元跃升至2023年的1.9万美元,这背后正是因为国产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摆脱了低价高量的传统燃油车出口模式。
比亚迪ATTO 3连续第三次斩获国外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一,在以色列市场也创纪录的拿下了连续5个月的单车型销量冠军,其终端成交价也较国内更高。这种"技术溢价+品牌溢价"的双重提升,标志着中国制造正从成本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整体来看,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的亮眼表现,不仅体现在59.8%的销量增速和0.95万元的单车利润上,更在于其通过技术普惠化与产品创新打破了传统竞争逻辑,中国制造正以技术溢价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垂直整合革命,重新定义汽车产业价值链
一系列突破背后,是比亚迪对汽车产业价值链的垂直整合革命。其通过掌控电池、电机、电控、智驾系统等核心环节,不仅在国内市场构建起"成本-技术-品牌"的三重护城河,更将这一模式复制至海外,为全球扩张提供底层支撑。
而这场从"零部件采购"到"生态自闭环"的产业变革,正在重新定义汽车制造的商业逻辑。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目前,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已成为行业标杆,从电池、电机、半导体到智驾系统,其自研自产比例超过70%,显著降低了供应链波动风险。
尤其在动力电池领域,比亚迪的产业链控制力最为凸显。年报显示,2024 年,比亚迪刀片电池装机量近200GWh。2025年比亚迪计划推出新一代刀片电池,以期提高汽车的续航里程,并延长电池本身的使用寿命。
而造车新老势力们也都在加紧进行价值链重构,从整车制造向软件服务、能源管理迁移。
蔚来通过换电站网络与电池租用服务(BaaS),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相应提升;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订阅服务的全球渗透率也在稳步攀升。
吉利则通过收购沃尔沃、路特斯,控股极星,整合研发资源形成SPA、SEA两大电动平台,并与百度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系统,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自主可控。
华为以HI模式(Huawei Inside)和华为智选模式与赛力斯、奇瑞、北汽等合作,提供从电机、电控到鸿蒙车机的全栈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全球竞合也在书写新的规则。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授权丰田,华为ADS系统搭载于奥迪Q6 e-tron,宁德时代与福特合作建设美国电池工厂并共享CTP技术,这些案例标志着中国智造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标准制定者”。
可见,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度整合正在颠覆传统价值链分工模式,从比亚迪的全产业链布局到吉利、华为等企业的跨界协同,一场以垂直整合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拉开帷幕。
这场变革不仅重塑了成本结构与技术壁垒,更在全球竞争中构建起中国车企的独特优势。
全球化2.0时代,中国制造开启进阶之路
中国汽车产业的垂直整合革命,已从单一企业的技术闭环演变为全行业的价值重构。
比亚迪通过掌控三电系统、智驾核心实现成本与技术的双重碾压,华为以全栈解决方案赋能车企智能化转型,宁德时代则以CTP技术定义全球电池标准。
这场变革不仅让中国车企摆脱了“组装厂”标签,更催生出技术授权、标准输出等新型全球化武器。
当刀片电池装入丰田、鸿蒙车机驶向欧洲、换电网络覆盖挪威峡湾,中国制造正从产品出口迈入生态出海的新阶段。
而这场以垂直整合为基石的全球化2.0征程,将在智能电动车的浪潮中,书写“中国标准”主导的产业新秩序。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近两年,中国制造在逐步开拓欧洲、日韩市场以及东南亚、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走出多元化的出海路径。
造车新势力中,先是蔚来建立中东北非团队;再是理想进军中东、拉美、亚太市场,沿着“一带一路”建设了三个海外直营服务中心。
还有泰国罗勇的长城汽车工厂、墨西哥新莱昂州的宁德时代生产基地,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已悄然升级。从初期贸易型出海,到如今带着技术标准、产业链条与生态体系扎根海外。
这种进阶不仅体现在80万辆的年度出口目标上,更在于对当地能源网络、交通体系的深度重构。
从“卖产品”到“建规则”的跃迁,不仅依托于垂直整合带来的成本与技术优势,更在于将中国市场的规模化经验转化为全球化竞争的系统能力。
当蔚来换电站覆盖“一带一路”沿线、理想直营中心扎根拉美、长城汽车反向向欧洲输出“中国版MINI”,世界汽车工业的竞争维度已被重新定义,未来的胜负手,不再是单一产品的性价比。
中国车企正在证明,全球化2.0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将垂直整合孕育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重塑世界汽车工业格局的体系力量。
作者:土耳其热气球
来源:港股研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