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高四争先”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篇章
河南省委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的“四高四争先”战略,为新时代河南现代化建设锚定了方向。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大国工匠、服务区域发展的双重重要使命。我省高等学校中,高职院校占比高、学生数量多。河南高职院校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将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全链条,以“产教共生”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用技术赋能点燃创新引擎,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注入了强劲动能。
聚焦高质量发展:锻造适配产业的“大国工匠”
《河南省职业教育条例》明确要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应当与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相适应”,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支撑。我省高职院校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破解“人才荒”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3年河南省高技能人才需求蓝皮书》显示,全省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高技能人才缺口达68万。面对这一挑战,高职院校主动调整专业布局,构建“一校一链”特色模式。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中国起重机械之乡”长垣的产业优势,与卫华集团、河南矿山集团共建智能起重装备产业学院,推行“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学校教师联合授课),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无缝对接,近三年毕业生留豫就业率达92%,为河南起重装备产业贡献了超3000名技术骨干,助力长垣起重机产销量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瞄准“高铁强省”目标,开设高铁智能运维、轨道信号控制等专业,与郑州地铁、中铁装备合作建设高铁工匠培养基地,学生参与郑州南站“智慧枢纽”建设项目实训,毕业生成为中欧班列、“米”字形高铁网运维的中坚力量。
聚焦高水平开放:构建“双循环”育人大格局
河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跨境电商交易持续领先。我省高职院校紧抓机遇,职教标准“走出国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能人才,助推开放格局再升级。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东盟国家合作建设新能源技术鲁班工坊,为越南、老挝培训电力工程师500余名,其编制的《分布式光伏电站运维规范》被东南亚多国采纳。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联合阿里巴巴国际站打造数字贸易人才孵化中心,学生运营的跨境电商店铺年销售额超2亿元,带动河南假发、服装等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聚焦高品质生活:培育服务民生的“技能先锋”
我省是农业大省,2024年年末,乡村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0.8%。乡村振兴急需“新农人”队伍支撑。高职院校聚焦高品质生活,大力培养服务民生的技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兰考县设立乡村振兴学院,开设智慧农业、直播电商课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万人次。学员张胜利运用所学技术,将蜜瓜种植亩产提高40%,带动周边200多个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成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信阳农林学院联合新县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基地,学生团队设计的“茶光互补”生态茶园模式,使茶叶产量提升30%,光伏发电年均收益超百万元,相关成果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与此同时,面对河南60岁以上人口占比19.2%的老龄化趋势,我省高职院校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守护“一老一小”,以职教温暖民生。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开设智慧健康养老专业,学生在河南省老年医院实习期间,研发的AI跌倒监测系统惠及2万余名独居老人。洛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市妇联开展普惠托育进社区行动,建成托育点50个,为年轻家庭提供“家门口的安心托育”。
聚焦高效能治理:数字技术赋能“治理现代化”
数字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我省高职院校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打造智慧校园,提升治理效能。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建成“5G+智能制造虚拟工厂”,学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生产线运维,实训效率提升40%,设备损耗成本降低65%。开封大学开发黄河防汛应急指挥虚拟仿真系统,学生在虚拟场景中演练堤坝抢险,为黄河流域培养复合型应急人才3000余名。高职院校把技术技能送到基层,服务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和企业发展。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受省委组织部委托,开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微课,线上培训村支书2.3万人次,推动创建“五星”支部1200余个。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矿山安全智能监测培训班,为全省煤矿企业培养安全工程师1800名,使事故率同比下降27%。
职业教育是高质量发展的“隐形翅膀”。从智能工厂里的技术尖兵,到乡村振兴田间的“新农人”;从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河南职教标准,到社区托育点里的暖心服务,我省高职院校正以“四个聚焦”为抓手,将“四高四争先”战略转化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生动实践。面向未来,河南职教需要继续以工匠精神铸魂、以产教融合筑基,让更多“大国工匠”破土而出,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系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