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酱酒黑马到增长疲态:珍酒李渡的高端化困局与存量时代考验
原标题: 从酱酒黑马到增长疲态:珍酒李渡的高端化困局与存量时代考验
在经历数年“酱香热”的高光时刻后,曾被誉为“港股白酒第一股”的珍酒李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现实挑战。2024年,其营收微增、利润下滑,核心产品销量连续四年走低,高端化战略放缓,品牌估值缩水退榜胡润500强,甚至在资本市场频繁破发。曾被寄予厚望的“酱酒新贵”,正在转身穿越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周期低谷。
业绩趋缓:珍酒收入首现负增长,李渡“以量补价”
2024年,珍酒李渡实现营业收入70.7亿元,同比仅增长0.5%,而归母净利润则同比大幅下滑43.1%至13.24亿元。即便经调整后净利润仍微增3.3%,但整体增速放缓趋势明显。更令人关注的是,核心品牌珍酒全年营收44.8亿元,同比下降2.3%,其中下半年收入更同比锐减22%,成为业绩“拖后腿”的主因。
相较之下,“第二增长引擎”李渡实现营收13.13亿元,同比增长18.3%,成为唯一录得增长的品牌。但这背后却是吨价从45.7万元降至43.3万元的“以量补价”策略,毛利率下降至66.8%,显示出李渡品牌在扩张中的盈利能力正被稀释。
高端化战略承压:“珍三十”放缓、“珍十五”停货
珍酒李渡将高端化视为突围之道,但现实却比预期艰难得多。2024年,公司高端产品营收同比下滑10.82%至17.09亿元;次高端产品营收29.95亿元,反而增长8.77%,成为收入主力。
为了控货保价、避免倒挂,公司暂停接收珍十五销售订单,削减珍三十支线产品,并将珍三十调整为流通渠道投放主力。虽然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毛利率(珍酒2024年毛利率微升至58.6%),但也造成了销量与营收的同步下降,珍酒品牌销量连续四年下滑,从2021年的14761吨降至2024年的12284吨。
这一切,也折射出高端化战略在消费收缩周期中面临的现实窘境——高投入、长周期、低回报。
估值泡沫破裂:退榜胡润500强、股价持续破发
珍酒李渡于2023年在港交所上市,彼时被誉为“茅习珍”三强之一。然而,截至目前,股价仍徘徊在7港元左右,远低于发行价10.82港元。最新的胡润中国500强榜单中,珍酒李渡意外落榜,企业价值较去年至少缩水95亿元,跌幅超26%。
资本市场的冷淡,不仅反映对其短期业绩的失望,更源于对其长期高端定位与产能扩张战略的质疑。
产能扩张对赌未来:储酒量10万吨,扩产仍在继续
自2009年改制以来,珍酒李渡在产能上的投入超过120亿元。目前,酿酒年产能达4.4万吨,储酒量突破10万吨,计划在“十五五”期间达到年产能10万吨、储酒40万吨。
2024年,公司仍在推进五大生产基地扩建项目,涉及年产能和储能增加超10万吨。然而,行业去泡沫背景下的产能过剩风险正逐渐显现。据《2024-2025中国酱酒产业发展报告》,酱酒产能已现收缩,主销价格带回落,市场正从扩张期转向深度调整期。
在此背景下,珍酒李渡的“屯粮过冬”是否会变成“库存高悬”?2024年公司存货高达75亿元,五年间增长超3倍,而销量却从2.61万吨降至2.48万吨。产能过剩与渠道承压的矛盾正逐步积聚。
营销“剪刀差”警示:投入巨大,转化有限
在销售端,珍酒李渡的“品牌梦”同样需要高昂成本支撑。2023年销售费用达45.77亿元,同比飙升241%,增长远超收入增幅。换言之,每赚1元钱,需花3元打广告。这份“剪刀差”,正在吞噬公司利润,也揭示品牌塑造与市场反馈之间的脱节。
行业洗牌加剧:“马太效应”冲击中腰部品牌生存空间
白酒行业正在经历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的深刻变革。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头部品牌凭借品牌力和渠道掌控力,持续占据主导地位;区域强势品牌在地头战中壁垒稳固。珍酒李渡则陷于高端力不从心、中端承压、渠道去库存、倒挂价格战的多重漩涡之中。
“李渡光瓶酒缺乏礼赠属性”“珍酒价格不稳,经销商观望情绪浓”……经销商口中的真实反馈,是珍酒李渡必须正视的市场回音。
珍酒李渡曾凭借“酱酒热”迅速脱颖而出,一度被誉为“茅习珍”三足鼎立的重要一极。但2024年营收转负、估值缩水、销量下滑的现实,正倒逼这家白酒新贵重新审视自身定位。
控货提价、产能扩张、高端突破、市场深耕……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但正如董事长吴向东所言,“不追求短期激进增长,长期主义才是穿越周期的正解”。
问题在于:长期主义要靠长期现金流支撑,库存、产能与品牌之间的协调成本是否太高?2025年,当珍三十重新提速,珍十五迭代完成,珍酒李渡能否稳住贵州酱酒“第三极”的位置?答案,也许还藏在消费复苏的时间表之后。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