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下滑态势依旧,接连大跌的保时捷该咋办?
作者:江瀚
最近几年,只要说起保时捷的消息,基本上都没有啥太好的消息,作为曾经的豪车巨头,保时捷的市场号召力在最近几年几乎是急转直下,如今最新的消息公布,保时捷的中国市场下滑态势依旧,Q1大跌超4成,让人不禁想问这接连大跌的保时捷到底该咋办?
一、保时捷中国市场下滑态势依旧?
据界面新闻的报道,德国豪华汽车制造商保时捷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汽车交付量数据。受中国和欧洲需求下降影响,该季度全球交付量为71470辆,同比减少8%。
具体到重点区域,中国市场交付量大幅下降42%,至9471辆,比去年同期少了近7000辆;欧洲交付量下降了10%。在德国本土市场,其交付量下降幅度也高达34%,至7495辆。不过,北美市场表现较好,交付量增长了37%,达到20698辆,部分原因是去年同期一些车型因进口问题导致交付推迟。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首次下滑。自2021年以9.57万辆的交付量达到顶峰后,该品牌的销量便一路走低,2024年交付量仅为5.69万辆,同比下降28%,中国市场从保时捷全球第一大市场降至第三。今年第一季度则是延续了这一下滑态势。
3月12日,保时捷发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过去一年销售收入约400亿欧元,同比下降1.1%;净利润为36亿欧元,比前一年下跌30.3%,原因便是高成本和中国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中国也是保时捷2024年销量唯一下滑的地区,跌幅从三年前的2.5%扩大至28%。
二、接连大跌的保时捷到底该咋办?
曾经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以 “加价提车” 著称的保时捷,如今却陷入了销量困境,从加价神话的神坛跌落,到如今的市场困局,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到底经历了什么?这一现象背后又反映出了怎样的市场变革?
首先,过去,保时捷在中国市场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销量。其超豪华品牌的光环和相对亲民的价格,使得它成为中产阶层和新富群体进入高端圈层的“入场券”。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优势逐渐消失。
一方面,经济下行和产业周期调整让中产阶层和新富群体的购买力受到明显影响。他们变得更加理性务实,对于豪车的选择也更加挑剔。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对豪华车的认知正在转变。他们购买时更看重驾驶体验和智能化配置,而非仅仅局限于品牌本身。这种转变使得保时捷等传统豪华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渐下降。
其次,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迅速崛起给传统豪车品牌带来了巨大压力。以比亚迪推出的仰望系列和问界M9为例,这些车型不仅在技术创新上领先于行业标准,在设计美学和用户体验方面也表现出色。它们的成功证明了中国消费者对高质量、高性能且价格合理的国产汽车有着强烈需求。特别是对于追求环保、科技感强的年轻一代来说,这些新势力品牌所提供的产品更能满足他们的期望。
第三,面对中国市场的持续下滑和国产新能源品牌的挑战,保时捷必须加快转型步伐,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一方面,保时捷需要加速智电化转型。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保时捷必须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和研发力度,推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纯电车型和插电式混动车型。同时,保时捷还需要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如加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研发和应用等。
另一方面,保时捷需要重新审视其品牌策略和市场定位。在过去,保时捷凭借其超豪华品牌的光环和相对亲民的价格赢得了市场。然而,随着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保时捷需要重新定位自己,找到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点。
第四,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困境并非个例。事实上,整个豪华汽车市场在中国都面临着寒冬。奔驰、宝马、奥迪等传统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都不尽如人意。这背后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于豪车需求的深刻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因此,对于各类豪车品牌来说,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它们需要加快智电化转型步伐,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新能源技术实力。同时,它们还需要重新审视品牌策略和市场定位,找到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点。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