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医疗“重销售、轻研发”,技术短板成致命隐忧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4-10 13:26

原标题:鱼跃医疗“重销售、轻研发”,技术短板成致命隐忧

截图来源于华夏健康网健康领域专栏创作者《健康之声》

来源|健康之声

编辑|塔尔·小康A

曾凭借血压计、血糖仪等家用医疗器械打开亿万家庭市场的鱼跃医疗,如今正站在信任崩塌的边缘。消费者频频投诉其血压计“误导健康判断”,关键时刻失准甚至导致就医延误,令“守护生命的设备”变为“潜在杀手”。同时,这家曾立下“百亿营收、千亿市值”宏愿的医疗龙头,已陷入营收利润双降困局,五年“军令状”或将宣告失败。

血压计频繁“失准”,守门人成了“误诊源头”

“花了大几百块买的血压计,却差点耽误我的治疗。”消费者杨先生的经历让无数用户心有戚戚。多次使用鱼跃电子血压计测量,其结果始终显示“正常”,即使在头晕发作时高压数值也未超过120mmHg,直到彻底晕眩就医,才发现真实血压早已飙升至138mmHg,超出就诊警戒线。

无独有偶,北京市民尹阿姨的老伴本为高血压患者,某次测得高压192mmHg,吓得两人急奔医院,结果社区医生的专业设备却显示“远不至此”。

根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3月30日,围绕鱼跃血压计、血糖仪、制氧机等产品的质量问题投诉已高达471条。其中不乏“测值飘忽”“误差30mmHg以上”等严重指控。

在微博#鱼跃牌血压仪测得准吗#投票中,仅有5.5%的用户认为其“非常准确”,超过半数用户质疑其“完全不准”或“不太准确”。

“重销售、轻研发”,技术短板成致命隐忧

鱼跃医疗并非不清楚产品失准背后的风险。但从财务数据来看,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却远不及其销售与管理支出。

Wind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鱼跃医疗研发投入仅为4.05亿元,占营收比为6.26%,在59家医疗设备上市公司中排名第48位;而同期销售费用高达9.31亿元,同比增长8.84%,销售费用率更提升至15.44%。

产品质量问题频发,背后正是鱼跃医疗长期“重渠道、轻研发”的战略副作用。

并购驱动模式失效,营收净利双降破局难觅

作为A股首家医疗器械企业,鱼跃医疗曾以并购为主要驱动引擎,打造出百亿市值的医疗帝国——从收购华润万东、德国Primedic、六六视觉、凯立特,到控股北美制氧机厂商Inogen,其产业版图迅速扩张。

然而,这种“资本魔法”已难续写增长神话。

2024年前三季度,鱼跃医疗营收为60.28亿元,同比下滑9.53%;归母净利润15.32亿元,下降30.09%;扣非后净利更是同比下滑23.74%。这是吴群接班以来公司首次遭遇“营收、净利双降”。

五年目标“恐难兑现”,吴氏父子模式遭质疑

2021年,鱼跃医疗新掌门吴群接过父亲吴光明的权杖,提出“2025年营收百亿、市值千亿、进入全球三十强”的五年目标。然而,截至2025年4月3日,公司市值仅为360亿元,不足目标的三分之一。

不仅如此,吴氏父子背后的资本故事也并非光鲜亮丽:父亲吴光明曾因内幕交易被证监会处罚,鱼跃医疗还多次登上药监局黑名单,涉嫌哄抬血氧仪价格、广告违规等问题。

在产品质量频遭投诉、业绩增长乏力、创新能力不足的多重夹击下,吴群所承诺的“千亿梦”愈发显得遥不可及。

家用医疗器械,关乎千万家庭的健康底线,容不得半点误差。血压仪、血糖仪若测不准,不是简单的产品问题,而是潜藏着健康甚至生命的风险。

鱼跃医疗若不能从“销售导向”转向“技术驱动”,若不能真正重拾“为患者减轻痛苦”的初心,其再多的并购与扩张,都将是空中楼阁。资本故事可以精心包装,但医疗质量容不得一丝虚假。

在五年承诺进入倒计时之际,吴群和他的鱼跃,是否还有翻盘机会?还是会成为又一个“资本泡沫下的医疗神话”?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