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随形谓真

青年看点 原创

2025-04-10 10:51

~V~楚水

書者,形势也。先取其势,再得其形。势,为运笔之正确,形,乃构啚之和谐。有势无形枯,有形无势呆。

法者,度量也。先得其度,再取其量。度,为形势之把握。量,为形势之控制。有度无量涩,有量无度散。气韵贯通,张驰有道,方可称之为书法。格物致知,穷尽其理,不为雕虫小技而欣然,不为江湖习气所熏染,心如止水,澄怀味象,看山仍然是山,乃知山外有山,天外仍是天也。

---辛卬十一月十五日临池偶得,壬辰二月六日录之,乙已三月十二日,也就是2025年4月9日,十几年以后再写,感慨颇多。记不太清了,2011辛卯年时,临写爨碑入迷,正在撰写《梦爨随笔》。其实当时并没有读过蔡邕的《笔论》与《九势》,就像一粒种子生根发芽,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胎儿一样,对书法的理解,也是一个瓜熟蒂落的过程,无论是谁都要这么一个过程,需要有这么一种经历。现在看来,当时朴素感受,不经意地契合了蔡邕先生,书肇于自然,以及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差不多几乎是中国最早的书法理论。如果说英雄所见略同,肯定多少有点吹牛皮不上税的味道,但发理真理的过程,却多有点类似。尽管《九势》中的疾势与涩势,是讲运笔过程,与我之谓形之与势略有区别,却在法与度,形势把握与控制中,找到了精神的契合点,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如诗人但丁所说艺术总是从起点,再回到起点的凤凰涅槃。十三年后,虽不像王守仁格竹,却多少有点龙场悟道了。其实书法就是境界与心境,需要融入品格与人格。苏黄米蔡之蔡,蔡襄和蔡京都当之无愧,然而后入宁愿认为是蔡襄,而不愿意认同连米芾都叹为观止的蔡京,不能说不是例证。题写六必居的严蒿,其实是当之无愧的大诗人,大书法家。但写过1088首诗的严蒿,至今比不上于谦《石灰吟》一首,脍炙人口。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其实,就是格调与格局,更是人格与品格。

格物致知,道法自然,随形谓真,如诗在功夫,以书写人,就是要在临碑写帖的过程,提升自己内在修养。唯有秉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气概,才能处变不惊,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