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传心 劳育润魂——二七区滨河花园实验小学二年级清明劳动实践风采展示
为聚焦劳动教育核心目标,二七区滨河花园实验小学二年级特在清明时节展开纸折菊花、粘土制青团、柳条编花环、立体绘画等沉浸式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传统习俗中筑牢劳动根基、培育劳动精神。
一、折纸菊:劳动里的追思美学
取素纸裁十六瓣,指尖卷出弧度,铁丝穿蕊作茎,绿胶带缠就肌理。每一次剪裁、折叠、粘贴,都是同学们提升手脑协作能力和精细化操作水平的过程。剪落的纸屑是劳动的印记,磨红的指腹是匠心的勋章。紫黄白三色叠放成束,不是简单的手工,而是用劳动的仪式感,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思念,折进每一道工整的褶痕。
二、捏青团:黏土上的劳动哲学
青绿黏土揉压百次,方得艾草般温润质感;掌心搓圆、虎口塑形、点缀白花,每一步都是对“谁知盘中餐”的当代诠释。竹篮纹路用小刀刻就,或是棕泥搓条编织,粗糙的指印里藏着对传统美食的敬畏——原来劳动从不是机械重复,而是用双手读懂“一食一味皆辛苦”的深意。
三、编花环:草木间的劳动课
采柳丝、集野花、捡蕨叶,在自然中上一堂流动的劳动课。柳条去皮取柔枝,弯环打结;花草高低错落,麻绳缠结固定,编成的花环是劳动馈赠的春日勋章。戴环奔跑时,发间的草木香与汗渍味交织,正是“踏青何须远,劳动即春景”的最好注脚。
四、绘清明:画纸上的劳动剪影
青灰颜料调远山,鹅黄黏土塑青团,墨笔勾纸伞斜雨——童画里的扫墓人影、春耕场景、食俗器物,皆是劳动观察的提炼。染了颜料的袖口、揉皱重画的画纸,见证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成长,让传统在劳动实践中变得可触、可感、可铭记。
本次活动以清明为契机,以劳动为纽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 ,从纸张到黏土,从草木到画笔,同学们在清明劳动实践中,不仅学会了剪、折、捏、编、绘等技能,更在反复尝试和调整中懂得了“劳动出真知”的道理。相信在“上善若水 致远行近”的校训引导下,“一主多元”灵动教育品牌的培养中,劳动教育会真正成为链接传统与未来的成长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