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郑州奇遇记】传承300余年 嵩山宝剑焕发“百炼”魅力
俗话说“天下武功出少林”,练武强身怎么能少了趁手的兵器?流传千百年的嵩山宝剑锻造工艺见证着少林功夫的兴衰,非遗传承人曹延朝在家族剑铺之中将铁与火完美熔合,不断续写“宝剑出匣,精金跃冶”的传奇故事。
嵩山宝剑的“百炼”魅力
4月7日,登封玄天庙存嵩山宝剑厂,曹延朝与师兄李铁创手持锻锤,精准击打在通红的剑胚之上,火星在一次次折叠锻打中四溅而出,又被风箱送出的气流卷落地面,其场景正如唐诗《宝剑篇》中描述“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登封冶铁历史悠久,冶铸业的兴盛为锻造宝剑提供了有利条件,春秋战国时就成为冶铸和锻造的中心地区。在2000多年的时光长河里,新郑出土的青铜兵器上还铭刻有“阳城令督造”的印记,虽然雍正年间的武禁政策曾令剑锋隐入农具,但改革开放后嵩山宝剑已借力少林武术和文旅春风重拾锋芒。
嵩山宝剑朴实大方,结实耐用,利于实战,其锻造技艺分为选料、锻造、淬火、研磨等26道工序,“剑面平、剑脊直、剑边齐”则是曹延朝定下的铸剑规矩。他认为宝剑的铸造难度高于其他兵器,不但要精选优质钢材,“百炼”之功更是不能有丝毫简省。
在厂区展览馆,曹延朝取下一把太极剑,该剑虽然主要用于健身锻炼,但剑刃可弯曲至180度而不断裂,并且能迅速回弹不变形,实现了硬度与韧性的完美结合,似乎古人“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疑问也有了答案。
传承300年的锻造技艺
嵩山宝剑传承2000多年,曹家掌握的锻造技术起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曹延朝是嵩山宝剑锻造技艺的第十一代传承人,2017年被认定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曹延朝的爷爷曹万青承袭祖上工艺,在玄天庙开设曹氏剑铺作坊锻剑,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子孙继承技艺,不但铸造斧头、镰刀、菜刀、锄头等农机具,还兼造社戏所用的刀、剑、枪、戟、勾、鞭等兵器。
非遗传承人曹延朝(左)精心锻造宝剑
“爷爷把淬火的绝活传给了我,这是传统打铁匠人的核心机密。”曹延朝12岁跟随爷爷曹万青学艺,20多岁获授淬火绝活,并受到爷爷叮嘱:“延朝,这门手艺到咱家已经接近300年了,不能到你这一代就丢了,你要把它传下去。”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少林武术文化的兴起,曹延朝拿出全部积蓄创建嵩山宝剑厂,开始一门心思研究宝剑锻造技艺,不但熟练掌握锻造和淬火技术,还结合现代工艺研发出6项国家专利以及8项省市级奖项的系列产品。
火与铁的传奇仍在续写
社会在变化,宝剑的含义也发生着变化,曹延朝铸剑30余年,一直坚持守正创新,始终坚守嵩山宝剑所蕴含的中岳文化。他精心研磨着一柄柄新打制的宝剑,在剑刃“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的美感中,感受火与铁相结合所呈现出的文化烙印。
“十年磨一剑!铸剑学成要3年时间,很多年轻人不愿坚持。”铸剑需要吃得了苦、耐得住性子,曹延朝定期举办锻造技艺培训班,免费为爱好者讲解、传授经验,20多年来他培养弟子40多人,这些人有的留厂继续学习锻造,有的开设工作室成了锻剑高手。
为提高宝剑锻造技艺,他多次带着徒弟到龙泉等地与行家高手交流经验、切磋技艺。他还支持儿子成立网络销售部门,通过网络购物、直播带货等形式,把握新时代、新机遇,打开嵩山宝剑的传承新思路。
“锵——”清脆的金属碰撞声回响在嵩山宝剑厂内,曹延朝申报的“嵩阳宝剑锻造技艺”已于2013年入列郑州市非遗名录、2015年晋升省级非遗名录。这个传承318年的锻造家族,正用火与铁续写着中岳文化的千年传奇。
郑报全媒体记者 汪永森 刘德华 实习生 刘硕珅 文 白韬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