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至名归的焦点,中免领涨26%的含金量还将上升
这是今天的焦点。
4月9日,免税龙头中国中免(01880.HK)一度
股价异动,恰逢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推广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措施的公告》,政策利好与市场情绪形成共振,免税概念板块异动持续走高,中国中免、王府井、中百集团等个股纷纷强势大涨。
拉长时间线来看,除去2022年港股上市的第一年,中国中免其实已连跌两年,
狂欢之下,值得深思的是,离境退税新政的真实影响究竟有多大?海南离岛免税市场真的触底回升了吗?中国中免的估值是否即将重振?
关税博弈下的免税奇袭
首先,着重看一下这次引发板块震动的核心政策,即国家税务总局拟将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从试点推向全国。
区别于传统的离境退税流程,新政允许境外旅客在购物时只需提供信用卡预授权担保,即可现场办理退税,资金实时到账。
因此,新政形成的直接利好是,既优化了入境游旅客的消费体验,又能刺激旅客消费欲望以及退税款再消费,进而最大化释放入境游消费潜力。
与之相匹配的是,覆盖面更广的过境免签政策。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与25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并对法、德等29国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另新增保加利亚等9国试行免签政策,有效期截至今年年底;同时过境免签停留时间也从72/144小时统一延长至240小时,适用口岸增至60个,覆盖24个省、市。
入境门槛与旅行障碍降低之后,退税服务需求继续激增。据中国税务局数据,去年国内办理离境退税的境外旅客数、退税商品销售额、退税额同比分别增长2.3倍、1.2倍、1.3倍。
值得注意的是,该政策并非突然落地。早前在上海、北京等5个试点城市已开展试点工作。按照当时公布的试点数据,2023Q4试点城市上海境外旅客“即买即退”的二次消费转化率高达63%,远高于传统退税模式的28%。
这意味着,退税环节提前的新政或许能加速万亿级入境消费市场价值重估,催生结构性投资机会。其中,能承接购物消费需求的免税店首当其冲被看好。
而间接利好,则可以结合近期最新北美超预期的关税政策推出,两厢结合,或许海内外的制造价差将进一步拉大,中国成为反向代购市场,免税店玩家的经营额和利润率都有望被激发。
这一点其实应该是促成今天板块、个股股价暴涨的最大因素,前面都在接受关税政策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直到这两天免税退税政策出来,市场终于看到能收益的方向了,挤压的情绪得以释然。
不管哪种利好,作为全球第四大免税业务运营商,也是全球最大的旅游零售运营商以及国内免税店龙头,中国中免在免税行业的渠道优势将被进一步放大。公司拥有机场、口岸、离岛和市内免税全牌照,免税零售渠道最完整、市场资源最优质,国内市占率始终在8成以上。
目前其运营了北京首都、上海浦东等12个主要机场的免税特许经营权,新政实施后,这些核心枢纽的即时退税服务将增强对国际旅客的吸引力。
中国中免此次受益最大的确定性极高。据公司2024年报披露,口岸免税收入占比已达总营收的68%,政策红利将直接作用于其核心业务板块。
行业筑底年,离境退税优化成为中免的“及时雨”?
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全国推广的消息,之所以有如此大量能刺激千亿市值规模的中国中免股价涨超20%+,其余免税概念个股纷纷跟涨的具体原因,其实是多个层面的,包括此前受关税政策变动压制的市场情绪缓和、股价在行业利好下触底反弹等。
但值得重点考量的是免税行业是否真的迎来了转机。
这一点可以重点透过行业绝对的领头羊中国中免去查证。
回看中国中免过去四年的业绩可以发现,整体是在上下起伏中下滑的。营收规模从2021年的676.8亿元降至2024年的564.7亿元,对应净利润由96.5亿元夭折至42.7亿元。
基本面增长遇阻后,公司A、H两市股价均自高位开始下滑,2023年至今港股市值最多跌没了8成。
其中,2024年其营收、净利润增速分别较2023年下降了-16.4%、-36.4%。其中免税、有税销售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2.6%、下降23.5%。
而收入承压的矛盾点重点集中在海南离岛免税业务中。全年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309.4亿元,同比下降29.3%,购物人次减少15.9%,客单价也降了16%至5444元。
最终海南离岛免税销售收入减少了27.1%至288.9亿元。这一趋势与中产阶层消费力受损、跨境电商价格竞争加剧、国际香化周期扰动密切相关。好在通过调整品类、丰富品牌其市占率逆势提升近2个百分点,显示出一定的龙头抗风险能力。
至于有税业务收入下滑速度虽然更快,但收入占比已从高峰期的52%回落至去年的30%。所以说,此次离境退税服务的优化刚好打在中国中免当下的“七寸”上。
与此同时,行业层面上,据海口海关数据,今年前2个月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购物人次虽然仍在下降,但是销售额的降幅也从去年全年的29.3%收窄到了13.3%,同时人均购物金额已同比回升了21.3%至7663.4元,中免更是在今年1、2月分别同比增长16%、25%至6760元、8315元,且连续3个月呈现增长趋势。
基于降幅的收窄,包括德邦、光大等证券机构都在大胆预期海南离岛免税基本面有望筑底。这一次又有新政的助力,同时中免口岸免税稳步增长、市内免税继续发力,这些也将增强公司今年整体经营回升的确定性。
仅去年中免中标了10个机场及口岸的免税项目经营权;同时完成北京、上海、三亚、大连、青岛、哈尔滨6家经营协议签署并实现大连市内免税店焕新开业,中标广州、深圳、西安、福州、成都、天津6家新增城市市内免税店经营权。
在这场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变奏中,中国中免的暴涨既是情绪压抑后的集中释放,也是对行业生态重构的预期。接下来继续关注公司的运营进化表现,灵活判断其估值预期。
不确定性中,消费双主线浮现!
全面提振消费年中,关税的提高接下来大概有两条消费线备受市场关注:
一条是内需驱动型消费品企业,尤其是长期增长逻辑清晰且确定性强的龙头玩家;
另一条则是有望拉海内外开价差的免税行业。
除去中免外,受益玩家还有不少持证的百货商以及产业投资企业。譬如,王府井,据闻旗下19家百货接入“即买即退”系统,高端化妆品专区坪效提升至8万元/㎡/年;百联股份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商圈布局12个即时退税点,去年一季度的境外客流量同比增82%;海南机场也间接参股5家离岛免税店。
这场战役似乎正在重新定义“消费回流”。
来源:港股研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