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傣乡 团结谱新篇——勐海镇以 "三个融合" 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图景
在第 28 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勐海镇象山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组织傣族、布朗族、哈尼族、基诺族等多民族群众,在“民族团结口袋公园”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 书香共融润民心”主题阅读活动,用书香浸润民族情谊,以文化凝聚团结力量,生动践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的重要理念,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民族服饰展风采,文化传承润民心
活动现场,傣族妇女身着五彩筒裙,布朗族群众头戴鲜花,哈尼族老人佩戴银饰,各民族传统服饰在春日暖阳下交织成绚丽画卷。社区党总支书记秦琼手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开篇:“我们今天的阅读,既是文化交流,更是心与心的相连。”在“民族故事大家讲”环节,傣族党员周云仙用汉傣双语讲述《召树屯与楠木诺娜》,从孔雀公主传说延伸到新时代傣寨变迁:“故事里的勇敢和智慧,正是我们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精神密码。”布朗族群众鲁巴朗诵自创诗歌《茶山晨曲》,“祖先的茶种在布朗山生根,党的政策让茶香飘向远方”的诗句引发全场共鸣。哈尼族群众楚玉香展示《哈尼族农耕图谱》手抄本,指着“森林—村寨—田地—河流”四素同构模型:“这是我们祖先留给子孙的生态智慧,也是各民族共护绿水青山的生动教材。”
二、思想碰撞聚共识,团结进步强根基
互动交流环节,90后傣族创业者姜瑶分享阅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体会:“我开烧烤店,布朗族阿婶教我用酸茶调味,哈尼族大哥帮我种生态芭蕉,民族团结就是我们的 ' 致富经 '。”傣族青年王素云接过话茬:“这就是总书记说的 '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社区志愿者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与民族文化手册编成“知识问答卡”,各族群众抢答时的欢声笑语,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宣传标语相映成趣。78岁的哈尼族长者吕伟群用哈尼语即兴创作祝福:“山连山水连水,书连心心连心,党的恩情像太阳,照得生活亮堂堂。”
三、文化润心促长效,基层治理显实效
此次活动是勐海镇“文化铸魂”工程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镇党委创新构建 “2+N+N”民族阅读矩阵—以镇云岭先锋党建书屋和镇文化书屋为中心,在14个村(社区)设立农家书屋,在人员聚居点设立20个特色图书角,形成“中心辐射、多点开花”的文化服务网络。镇中心配备数字阅读屏等智能设备,全镇藏有汉、傣等文字图书近6万册,成为各族群众“沉浸式阅读 + 交互式体验”的文化地标。
为深化阅读实效,镇党委推出“三个融合”创新举措:一是阅读与非遗融合,将傣族章哈、竹筒茶制作等技艺融入阅读活动,开发“一本书+一项手艺”体验课程,带动农户实现文化增收;二是阅读与治理融合,在图书角设立“普洱茶议事会”2个,2024年以来组织各类主题读书活动30余场,收集基层治理意见建议18条,解决民生问题16件;三是阅读与产业融合,开设《茶叶加工技术》《电商运营》等专题课堂,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260余名,组织化开展就业,推动“多民族共荣共富”。
“我们计划每月举办 ' 民族文化读书月 ',让书香成为民族团结的 ' 润滑剂 '。” 镇党委副书记魏晓君展示手机相册中的文化成果:各民族少年制作的民族团结手抄报、傣族群众写下的“共读一本书,同走一条路”、布朗族青年画下的牵手图案、哈尼族儿童贴上的金色稻穗贴纸 —— 这些文化符号,正汇聚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注脚。
如今的勐海镇,农家书屋不仅是知识殿堂,更是民族团结的“会客厅”。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从各民族创世神话到现代产业技术,不同文字的书籍在这里交汇,正如各族群众的心声:“书里写着共同的梦想,手里握着共同的未来。”
(撰稿:魏晓君 马思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