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持+回购,海尔发出"真金白银"信号,交出一份波动下的“稳市”样本
2025年,全球家电行业在供应链重构、地缘政治摩擦及消费需求分化的多重压力下,企业股价普遍承压。
国内头部企业海尔智家近期却以“高管增持+股份回购”的组合拳引发市场关注。这一动作被市场解读为管理层对长期价值的坚定锚定,也为行业提供了一份“逆周期稳信心”的参考范本。
高管增持与股份回购,海尔智家的“双重护城河”
具体来看,海尔智家发布公告称,首次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61万股A股,占总股本0.007%,成交价23.60-23.95元/股,耗资1447.95万元(不含交易费)。此次回购为前期10亿至20亿元回购计划的一部分,回购期限12个月。
同时,海尔智家董事及高管宣布自愿增持计划,拟6个月内以自有资金增持A股或H股,合计金额2085万至4170万元,不设价格区间,并承诺增持后6个月内不减持。
增持不设价格区间,且参与者承诺增持后6个月内不减持,凸显对股价波动的“无惧”态度。这一行为不仅强化了管理层与公司利益的绑定,更向市场传递了“价值被低估”的明确信号。
而且,公司于4月7日启动首次回购,以23.60-23.95元/股的价格购入61万股A股,标志着3月27日批准的“10亿至20亿元回购计划”进入实操阶段。该计划旨在通过减少流通股提升每股收益,同时为员工持股计划储备股权激励资源。
对比同行,美的集团2024年曾推出30亿元回购方案,格力电器则以高分红策略为主,海尔智家“回购+增持”的复合手段更显主动管理市值的意图。
“双管齐下”的举措直接作用于市场信心:回购减少流通股、增持强化信任,二者叠加可缓解短期抛压。
公告次日(4月8日),海尔智家H股股价最高反弹超6%,A股亦企稳。机构分析认为,此举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安全边际”参考。
业绩支撑与战略升级,管理层信心的底层逻辑
回顾来看,财报显示,2024年海尔智家实现营业收入达2,859.81亿元,同比增长4.29%;归母净利润达到187.41亿元,同比增长12.92%;按中国会计准则下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达到178.05亿元,同比增长12.52%。
这一成绩得益于高端品牌卡萨帝的持续发力(Q4收入增幅超30%)及海外市场本地化运营的持续深化。
具体来看,在美国,在行业竞争加剧、高利率、高通胀的环境下,海尔智家实现了优于行业的增长;在欧洲,行业销量同比增长1.8%,海尔智家同比增长12.42%;在澳新,澳大利亚行业市场规模同比下降10%,新西兰白电进口量与同期持平,海尔智家同比增长8.14%。
在新兴市场,海尔智家实现了快速增长:南亚同比增长21.05%,东南亚同比增长14.75%,中东非同比增长38.25%。
同时,海尔智家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9.65元(含税),现金分红比例提升至48.01%。从业绩表现看,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数字化转型、优化全球战略布局的海尔智家,收入与净利润创出历史新高。
此外,海尔智家2025年战略聚焦“产品引领、数字库存、用户直达、内容营销、极致成本”五大维度。例如,其“数字库存”系统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全球供应链,将库存周转天数显著缩短,资金效率相应提升。
对比美的的“全价值链数字化”与格力的“智能制造工厂”,海尔更强调用户端生态构建,如智慧家庭场景的跨品类协同。
行业启示录:从海尔动作看家电赛道新变量
全盘来看,对现阶段的上市公司来说,资本运作正在常态化,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管理”。
而回购与增持也正在成为龙头企业市值管理标配。海尔智家以“管理层与公司同步行动”的模式,区别于美的、格力以单一回购为主的策略,形成差异化示范。这一趋势反映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资本工具的使用更具战略导向。
而且,ESG价值的深化也有助于长期主义下的投资者关系重塑。海尔智家高管增持计划中特别强调“自愿性”与“自有资金”,并承诺增持后锁定期限,这与ESG框架下的“治理优化”理念高度契合。
此前,MSCI将海尔智家ESG评级提升至A级,行业最高。其绿色供应链与碳中和路线图亦被国际投资者重点关注。
此类非财务指标的提升,正成为吸引长期资本的关键。此外,整体市场的格局也在重构,头部效应与中小品牌生存空间挤压。
结合其回购与增持动作,头部企业通过资本优势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而中小品牌在研发投入与渠道成本压力下,或面临并购整合浪潮。
高管增持这一动作,短期可能提振市场情绪,但长期价值仍取决于战略落地能力。在智能家居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运营"的转折点上,海尔能否通过场景生态、全球化运营、绿色转型构建护城河,将是观察其投资价值的关键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