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4年)》 发布
近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正式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4年)》,全面总结2024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成果,为提升用药安全水平、保障公众健康提供关键支撑。
2024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下,强化“持有人”及经营企业培训,完善监测网络;修订技术文件,规范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同时,深化多部门协作,建立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ICH)相关机制,参与国际药品安全管理交流,推动监测工作与国际接轨。
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259.7万份,1999至2024年累计达2587.2万份。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占比35.0%,严重报告占17.5%,凸显对药品安全风险的精准捕捉。从报告来源看,医疗机构占比91.2%;患者年龄分布中,65岁以上老年患者占33.4%,提示需重点关注特殊群体用药安全。
药品类别方面,化学药报告占81.0%,中药占12.1%,生物制品占3.9%;注射给药途径占比57.2%。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以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胃肠系统疾病等为主,为临床用药风险预警提供数据基础。
报告对不同药品类别展开深度分析:化学药监测涉及86.6万例次,针对磺达沙班等品种明确不良反应表现及用药注意事项;中药监测聚焦理血剂、清热剂等,强调辨证用药;生物制品则围绕抗肿瘤药、免疫调节剂等,梳理不良反应特点。此外,通过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修订药品说明书等举措,持续推进药品风险管理,降低用药安全隐患。
该报告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展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成果,为药品安全监管、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助力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