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基金净利两连降!徐勇掌舵两年,股东与基民双输
近日,随着招商证券年报的披露,招商基金2024年经营情况随之浮出水面。2024年,在徐勇任总经理的第二个完整年度内,招商基金净利润再度出现下滑,面临着财务指标上的持续承压。与此同时,招商基金还面临着规模与业绩的双双失利,不仅未曾让股东得到应有的回报,也令普通基民亏损不断。
徐勇上任两年有余 招商基金净利实现两连降
官网显示,招商基金是一家成立于2002年的老牌基金公司,背靠着头部券商招商证券和头部银行招商银行,招商基金成立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154.98亿元,净资产104.48亿元。
不过,就是这样一家背景雄厚的公司,目前却面临着净利连年下滑的境地。据招商证券日前公布的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招商基金实现营业收入53.08亿元,实现净利润16.5亿元,较比2023年分别增长0.26%和-5.87%。而这,已经是招商基金营收净利连续下滑的第二年。2023年,招商基金实现营收52.94亿元,实现净利17.53亿元,较2022年分别下降了8.04%和3.29%。
而长期盈利下滑往往被视为战略失误的标志。从当前的行业背景来看,自2023年7月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以来,以易方达、华夏等为首的不少头部公司都已通过调整战略、降本增效等方案促使财务数据重回正轨。但从招商基金的财务状况来看,这家老牌公募基金显然在战略上未能及时调整或调整不力,导致净利连续亏损的现象。
事实上,这种亏损已经对股东形成了拖累。在招商银行的年报中提到,报告期内,集团资产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07.51亿元,同比下降6.30%,主要是子公司招银理财和招商基金管理费收入减少;托管业务佣金收入48.91亿元,同比下降8.20%,主要是受公募基金托管费率下降影响。可以预见,若招商基金管理费持续下降且再无其它添项为业绩增加亮点,势必将招致股东方的不满。
有趣的是,招商基金净利的下滑时间刚好与总经理徐勇的任期相符。2022年7月,深耕保险行业超11年的老将徐勇正式加入招商基金任总经理一职,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徐勇任期内的首个完整年度刚好对应了招商基金本轮业绩下滑的初年2023年。作为总经理,徐勇是招商基金实际业务的操盘手,需高效执行、创新突破、实现经营目标,但目前招商基金的净利润不仅未能得到突破,反而逐年下滑甚至有扩大幅度的迹象,无疑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管理的失能,并非太适合基金行业。
“保险系”高管当家 招商基金重固收轻权益愈演愈烈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徐勇上任之初,市场上就传出了不少质疑的声音。一方面,徐勇对于公募基金行业属于零经验空降,且彼时招商基金董事长王小青同样来自于保险系,在进入招商基金前于人保资产工作。另一方面,身具银行系背景的招商基金本身就存在着重固收轻权益的问题。
而从招商基金目前的发展来看,似乎也无愧于市场的怀疑。首先从固收类产品增长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在招商基金8838.09亿元的管理规模中,货基和债基占比高达77.7%。而在王小青上任之初的2021年末,货基和债基的占比仅有61.85%。诚然固收类产品占比过高能够为基金公司带来规模上的稳定,但也可能导致收益平庸、风险积聚和竞争力下降等问题的出现。
其次从权益类产品来看,在王小青和徐勇两位险企老将的带领下,招商基金虽守住了固收产品的阵地,但也错过了ETF发展的机遇。在招商银行的年报中,对于招商基金曾表述道,产品布局方面,持续优化产品结构,落地行业首批核心宽基中证A500ETF。
虽颇为自豪,但发行了首批中证A500ETF的招商基金却并未赶上ETF发展的东风。过去一年间,宽基ETF的规模获得了十足的增长。而那些产品配置较为均衡或靠宽基ETF所崛起的基金公司也随之受益。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境内ETF规模增长1.6万亿元;市场资金净流入近1.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但相比于嘉实、华泰柏瑞这样动辄新增千亿的公司来看,招商基金旗下的ETF管理规模却仅仅新增了243.72亿元,在整体近9000亿的公募规模规模中仅占比4.94%(截至2024年末招商基金ETF规模436.45亿元)。
最后从主动权益来看,招商基金正面临着,规模下滑、基民亏损的困境。其中高位发行无疑是招商基金最令投资者所诟病的地方。在2021年市场高点,也就是王小青上任之初,招商基金密集发行了一批权益类产品,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规模一度冲至2780亿元。然而,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这些基金却大多归于亏损。截至目前,招商基金旗下的91只主动权益类产品中仍有46只近三年收益亏损,占比超50%。受益于业绩上的亏损,投资者开始用脚投票,也导致了招商基金旗下主动权益产品规模的下滑,较比2021年末来看,招商基金旗下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规模分别下降了11.02%和58.93%。
来源:公众号 闻基期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