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控股表面盈利、实则隐忧:现金流几近枯竭
原标题: 新城控股表面盈利、实则隐忧:现金流几近枯竭
4月1日,新城控股(601155.SH)旗下新城悦服务突发公告称暂停交易,并推迟年度财报发布,原因是审计过程中发现与关联方存在异常资金往来,需进行进一步核查。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再次将新城控股推至市场风口浪尖。
事实上,这并非偶然事件。早在3月28日,新城控股刚披露的2024年报中,就已被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带有“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段落”的非标审计报告——这是其连续第二年遭遇类似审计意见,若2025年无法改善,将面临被强制退市风险。
表面盈利、实则隐忧:现金流几近枯竭
从年报数据来看,2024年新城控股实现营收约890亿元,同比下降25.32%;归母净利润7.52亿元,同比增长2.07%。表面上看仍保有盈利,但隐藏在报表深处的数字却暴露了公司的“失血”困境:
地产主业断崖式下滑:房地产销售收入同比下降近三成至760.41亿元,毛利率仅为11.72%,创历史新低。合同销售额暴跌:全年合同销售额仅401.71亿元,同比暴跌47.13%,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4.38%。经营性现金流快速枯竭:2024年净额仅15亿元,三、四季度均为负值。过去三年从219.8亿元持续滑落至不足15亿元,呈现“断崖式”下行。货币资金告急:账面仅余103亿元现金,其中37亿元受限。同期一年内到期短债高达120亿元,应付账款更高达453亿元。
致同审计明确指出,截至2024年底,新城控股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150.67亿元,有息短期债务合计119.88亿元。该公司已连续两年出现这一严重资金错配,若2025年无法改善,极有可能触发退市新规。
商业反哺是否“饮鸩止渴”?
在住宅开发业务节节败退之际,新城控股加码“商业运营+物业代建”双重转型,试图以“商业反哺住宅”。年报显示,商业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物业租赁毛利率超过70%,带动全年近半毛利润。
但问题在于,这种高利润率背后,是对旗下吾悦广场的高强度抵押换取融资。截至2024年底:吾悦广场共1214亿元资产中,已有1025亿元被用于抵押融资,抵押率达84%。2024年新增抵押融资205亿元,利率虽低至4.97%,但可用抵押空间已非常有限。商业转型“榨干融资潜力”,未来可持续性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吾悦广场出租率接近98%、年客流近18亿人次,背后的盈利能力却难以迅速变现补充现金流。这让所谓“商业造血”变成了一种资产抵押套利游戏,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企业现金流危机。
非标审计两连击,资金方信心濒临崩盘
继2023年普华永道出具非标审计后,2024年致同再次指出公司存在“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并特别提及公司:连续流动性告急,高比例短债集中到期,部分资金受限,审计中发现重大会计差错未能更正。
这类非标意见将严重打击债权人、监管机构及市场的信心。未来一年内,新城控股需偿还6亿美元境外债券及37亿元境内债务,若销售回款不能改善或再陷信用危机,公司将直面违约风险。
人事震荡与内部动荡加剧
2025年2月,新城控股宣布撤销副总裁毛峰的职务。这是继2020年以来核心高管的又一重大人事变动。市场猜测此次变动或与创始人王振华重新回归管理层有关。
频繁的人事震荡与权力更替,往往伴随着资源重分配与公司战略摇摆,亦会加剧内部不稳定因素,削弱外部融资机构的信任。
作为曾经的“千亿房企”,新城控股一度凭借“住宅+商业”双轮驱动模式跑赢行业。但在市场环境骤变之下,旧有模式失灵、现金流告急、审计问题频现,让这家企业一步步陷入泥淖。
非标审计两连击、现金流三年下滑、商业资产大规模抵押、住宅去化崩塌、人事持续动荡,这些变量让新城控股距离退市警戒线只差一步之遥。
未来一年,新城控股需靠商业运营“回血”、提高资产变现能力、稳定债务结构,并接受监管、审计与市场的多重考验。但现实或许更残酷:在缺乏根本性盈利模型与资金造血能力的当下,“商业反哺住宅”更像是垂死挣扎,而非自我救赎。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