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冲击与中概重估的关键时刻,“猫拼狗”如何越过山丘?
自从DeepSeek“带货”中国资产以来,一场始于华尔街的价值重估风暴正席卷中国电商赛道。
今年以来,沉寂许久的阿里巴巴再次成为市场焦点,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市值都保持了微妙的低增长。
然而,随着“对等关税”超预期的冲击,互联网与电商板块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美银指出,价格上升冲击可选消费,所有主要贸易伙伴面临更高关税,将推高平台商品价格。
关税“风暴”落地后,电商行业还能否延续增长势头?
在内循环加速的背景下,中国电商三巨头正以不同的方式迎接新周期。淘天“抢”红人剑指抖音、小红书,拼多多千亿扶持商家,京东则加码即时零售外卖场景。
站在中国资产重估与电商行业新周期的十字路口,“猫拼狗”会走向何方?
“猫拼狗”困则思变
2025年,中国电商行业迎来关键转折。
除了“对等关税”,从美东时间5月2日起,美国还将终止从中国内地和香港输美小额包裹的免税待遇,这直接冲击跨境电商的底层成本结构。从资本市场来看,跨境电商意外地成为电商巨头估值的“双刃剑”。
在此背景下,作为“猫拼狗”基本盘的国内市场,成为支撑估值的关键力量。东吴证券指出,关税落地后,由于外需面临明显下行的压力,内需的重要性再度凸显。
然而,聚焦国内,三大电商巨头都在经历平台经济转型的阵痛。
先看阿里巴巴,在流量红利消退,价格内卷等冲击下,其核心业务淘天面临商家流失的挑战。作为国内最早孵化红人业态的平台,淘宝曾培育出张大奕等顶级网红,然而随着一众千万级粉丝老店纷纷关停,闭店潮背后的危机不容忽视,阿里势必要扶持新的优质品牌和商家来做增长。
再看拼多多,相比阿里还可以大吹“AI”故事,这家电商巨头不仅“第二曲线”Temu受到冲击,其国内业务也在“主动降速”。拼多多急需重新审视自身的供应链布局,找到新的叙事。
相比前两者,京东受益于国补,业绩更加风光。但从去年双十一杨笠代言风波起,京东就逐渐面临严峻的舆论压力,这种压力也成为一种增长挑战。京东主打数码、家电、手机等产品,面临核心客群流失危机。国补之后,京东后续的增量在哪仍是一个大问题。
内卷、关税与舆论,各种各样的危机折射着电商行业当下的增长之难。正如马化腾所说:巨人倒下时,体温还是暖的。居安尚且要思危,三家万亿级别的电商巨头困则思变,开始用新的方式建立竞争优势。
阿里巴巴豪掷3800亿元布局AI,试图撕掉“传统电商”标签,转向差异化战略,通过技术赋能品牌与红人,打造新的电商生态。
拼多多仍坚守成本领先,以“千亿扶持”强化供应链效率,正如其创始人黄峥所言,低价是拼多多的基因,但效率才是本质。
京东则依托物流基建的聚焦战略,跨界即时零售,试图以“最后一公里”的场景垄断复制亚马逊的飞轮效应。贝佐斯曾说,你的利润就是我的机会,京东的即时零售野心,正是对物流网络边际成本递减的极致利用。
有意思的是,“猫拼狗”的变化,恰好对应着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的,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方法——差异化、成本领先、聚焦战略。而这背后是一种对平台自身优势的极致思考。
红人、商家、场景,电商三巨头分道扬镳?
当新周期来临时,曾经的价值与能力——淘宝的货架与红人、拼多多的低价出海、京东的品类优势,似乎失灵了。
但细究来看,无论是淘宝押注“优质品牌+新生代红人”,拼多多豪掷千亿补贴商家,还是京东跨界抢滩外卖赛道,“猫拼狗”的战略转向都折射出其底层基因依然在主导它们的前进方向。
比如,淘天集团从去年至今一系列的调整,都展现了其深度连接店铺与用户的货架电商心智。
依托20年积累的消费数据与4900万88VIP会员,淘宝可以赋能品牌精准触达用户、促进复购及直播转化。正如淘宝服饰总经理看山在2025淘宝红人之夜上所说:“直播平台做网红容易,做品牌很难,但淘宝可以。淘宝能帮红人孵化品牌,走向基业长青。”
基于此,淘宝可以启动10亿新生代红人孵化计划,再次孵化一批年轻的95/00后创作者。这也是内容与货架在淘宝的进一步融合,通过内容与交易的协同,打造复购的用户经营链路,沉淀新的“品牌”。
同样,拼多多重塑增长力的方式,也离不开自身极致性价比背后的供应链逻辑。
面对增长难题,拼多多的回答是,加码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自去年推出“百亿减免”,今年3月,平台再次推出“千亿扶持”计划,未来三年拟投入超千亿资金及流量资源,重点推动商家转型升级及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
拼多多的“千亿扶持”计划,本质是帕累托改进——通过补贴商家提升供给质量,形成“低价不低质”的正向循环,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唯一目的是创造顾客。”
从淘天到拼多多,市场可以看出电商巨头们的“殊途同归”,即依托不同的资源禀赋,最终导向都是商家与平台共赢。而作为三巨头的最后一家,京东也在加码“外卖商家生态”,将物流网络的规模经济转化为场景扩张的杠杆。
京东最大的优势,就是庞大物流基建带来的履约效率优势。美团创始人王兴曾经说过:“人才是美团最核心的资产。”这句话可以平移到京东身上。京东3600个智能仓库的庞大物流网络下,90%订单可当日或次日送达,归根到底都是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人”的作用。
或许正因这种相似性,京东向着美团的腹地不断前进。尤其是私有化达达的协议达成,京东坐拥超过120万活跃骑手,有望通过招募品质商家,持续丰富优质供给。
从淘天、拼多多加码电商商家生态,到京东加码即时零售商家生态,其实都是对自身优势的重新思考。而更好的商家生态、更丰富的供给,最终会带动核心用户价值提升。
透过三大平台的变化看本质,尽管依托不同核心能力向不同方向突围,但“猫拼狗”立足的锚点都是“打造高质量商家生态,带动核心用户价值升级”。从这一锚点,可以看到整个行业发展逻辑的变化。
行业新周期与资本重估时刻,电商未来如何演变?
电商平台和商家是“鱼与水的关系”。“猫拼狗”每一次针对商家的战略调整,其实都反映了平台自身的生存与增长诉求。
从存量时代的竞争格局看,电商平台以扶持商家取代“仅退款”等政策捆绑,反映了随着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相继崛起,流量越来越分散,平台势必要聚焦商家增长,打造更温和开放的商业生态。
从“价格战”到“反内卷”,阿里、拼多多、京东转变态度背后,有一层不能忽略的改变,那就是它们都在构建“平台与平台、商家、消费者”多方共赢商业生态。
比如,淘宝打通微信支付、京东开放物流,是为了平台之间合作,共同助力商家成长,从而持续推动订单量和GMV的增长。再比如,拼多多对“新质供给”的资源投入进一步加码,是为了平台与商家的生态共赢。
从消费者需求变化看,平台扶持优质品牌和更懂“品质+颜值+体验”的Z世代新电商红人,背后是消费者需求从过去对“低价”的单一依赖,迈向“品质+体验”的双重驱动。
对于新电商红人的价值,淘宝服饰负责人看山透露了新生代红人强劲的发展势头:近两年,已有近600位站外新红人涌入淘宝开店,大都是95后、00后的新生代红人,其中不少人入淘不足两年,年成交就超过一个亿。
淘宝扶持新生代红人,本质也是通过双边市场理论重构内容与交易的协同,以“品牌沉淀”对抗流量碎片化。
从技术视角看,在AI驱动互联网重构的当下,AI电商是平台进化的方向,未来平台GMV增长的逻辑将从价格战驱动转向AI驱动。
电商早已不是新兴行业,无论是平台发展需求还是资本估值逻辑,赚钱能力都是关键。用AI重做一次电商,乃至更多零售业务场景,是当前降本增效的核心方向。
除了摆出“All in AI”姿态的阿里,京东也在持续加码AI。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就提出,目前,AI在京东内部已经服务了零售、健康、物流、金融等数百个场景,服务超60万员工和35万商家。未来,平台有望基于AI的智能选品、精准营销与供应链优化,帮助商家把握生意增长。
总之,从“猫拼狗”看电商行业反内卷的新周期,开放生态、新生代IP/品牌以及AI电商这三大变量正在重构电商增长逻辑,驱动行业向新的格局加速演变。
当这些变化发生在中概股重估、关税冲击,多空博弈激烈的当下,投资者更加关注,电商新十年,谁会成为新周期稳健增长的阿尔法?
且看2025年,电商三巨头谁能有力回应变化,掌握话语权,重回“成长股”叙事。
来源:港股研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