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利明辞职背后:杭州银行的隐忧正在集中暴露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4-07 09:56

原标题: 虞利明辞职背后:杭州银行的隐忧正在集中暴露

一则“疑似失联”的传闻,撕开了杭州银行看似平稳的表面。副董事长、行长虞利明“因个人原因”突然辞职,引发市场广泛猜测。而隐藏在这场高管风波背后的是杭州银行亟需面对的多重难题:不良贷款攀升、关联信托巨亏、资本补血乏力、股东持续减持、盈利增长放缓……这家长三角区域的城商行明星,正走入“隐忧渐显”的下行通道。

“失联”行长突然辞职,公告语焉不详

4月2日,市场传出杭州银行副董事长、行长虞利明“疑似失联”的消息,引发轩然大波。尽管杭州银行第一时间回应“未接到此类信息”,但当日晚间发布的公告仍印证部分传闻:虞利明因“个人原因”书面辞职,辞去所有职务。

令人诧异的是,公告中并未提及任何感谢措辞,也未说明辞职具体原因,引发外界广泛遐想。虞利明3月中旬仍在公开会议上露面,如今突然退出,背后或另有隐情。

信托关联亏损惊人,房地产踩雷风险或已传导

在赴任杭州银行前,虞利明长期担任杭州工商信托董事长,而这家信托公司近年“踩雷”严重,连续三年亏损,2023年净利润更是大幅亏损6.32亿元,不良率高达惊人的52.77%。

资料显示,该信托房地产投向规模长期维持在200亿元以上,且所涉项目不乏违约房企。

业内猜测,此番虞利明突然“落幕”,或与旧东家留下的“债坑”不无关联。而杭州银行自身对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也在剧增,截至2024年6月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高达7.07%,不良余额26.16亿元,几乎是2022年末的翻倍。

消费金融业务扩张激进,隐含监管与信用风险

杭州银行控股的杭银消费金融近年来迅速扩张,贷款余额已超529亿元,累计授信用户近3500万。其高度依赖互联网平台导流,合作对象包括借呗、京东金融、美团等,亦涉及大量腰部助贷平台。

引人关注的是,该公司部分业务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遭遇用户投诉“担保费过高”“信息不透明”等问题。担保增信类贷款占比高达11.31%,若资产质量恶化,或对母公司杭州银行形成反噬。

增长放缓难掩隐忧,靠“披露一季报”稳信心

在虞利明辞职同日,杭州银行“临时”发布2025年一季度财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7.3%,试图安抚市场。但透过数据表象,增长动能正在减弱:净利润增速从2022年的26.1%,到2024年的18.1%,再到2025年Q1的17.3%,逐步下滑;营收增长仅2.2%,难掩放缓态势。

此外,杭州银行以往引以为傲的高拨备覆盖率(530%),背后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仅为8.76%,在城商行中排名倒数第三,仅高于成都银行与兰州银行。高拨备在拉高“安全边际”的同时,也使资本补充变得更加迫切。

长期低分红(分红率维持20%左右)亦成为杭州银行的隐忧之一,显著弱于同业如江苏银行(30%)与招商银行(近35%)。资金回报不佳,促使大股东持续减持套现。

澳洲联邦银行2024年1月已清仓剩余5.45%股权;中国人寿近三年合计减持超30亿元。资金“投票”背后,反映出机构对杭州银行未来的信心明显不足。

从“疑似失联”到突然辞职,虞利明的离场留下诸多谜团。而更深层的问题,是杭州银行眼下难以回避的现实:过度依赖房地产业带来的资产风险,信托“遗产”带来的潜在责任,消费金融激进扩张埋下的新隐患,资本指标下滑、市场信心不足……

杭州银行曾是城商行的优等生,如今却步入了增长疲态与风险积压的“结构性瓶颈”。行长换人或许能缓解短期舆论,但要彻底解题,仍需面对业务重构、风控收紧与资本提升的长期战役。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