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大学生用脚步丈量适老家电的“温度”

会客厅 原创

2025-04-07 09:48

“开关键以外的功能,我都不敢碰。”在一间普通社区活动室里,70岁的王奶奶指着新买的智能电视无奈地说。这一幕,被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银发智研团”参加志愿活动的成员李飞记录了下来。这个由7名学生组成的团队,历时6个月,跨越18个地市,行程2000公里,深入调研适老家电市场的供需矛盾,试图为老龄化社会寻找解题答案。而这场长达半年的探索,始于2024年暑假的一次偶然。

2024年的夏天,该团队成员李冉在陪爷爷选购冰箱时,发现市面上的产品功能繁杂,爷爷反复追问“有没有简单点的,适合我们老年人用的?”相似的困境在团队其他成员的日常生活中频频浮现——独居老人因不会操作洗衣机求助邻居,高龄老人面对智能电视手足无措……这些场景像一根根刺,扎进了这群年轻人的心里。

“科技便利,为何成了老人的负担?”带着疑问,李冉与李飞、刘宇、李泽等同学一拍即合,于2024年9月正式成立“银发智研团”。他们以河南省为样本,决心揭开适老家电供需错配的症结。

调研从“一头一尾”展开,消费端。团队发放2658份问卷,线上线下访谈超500名老人。数据显示,60-70岁群体对智能家电接受度较高,但70岁以上老人普遍存在“不敢买、不会用、不信任”的心理。一位独居老人坦言:“遥控器按钮太多,怕按坏了要给子女添麻烦。”供给端,团队走访海尔、美的等15家企业,发现对于老年群体而言多数产品确实存在“重功能、轻体验”的情况。“企业更关注年轻市场,适老化改造投入不足。”该团队负责人刘宇说。

在国家“银发经济”政策激励下,老年群体家电消费转化率仍低迷。团队发现,政策与企业实践存在断层:一方面,补贴政策未精准触达老年群体,宣传多停留在线上,而老人更依赖社区、子女等线下渠道;另一方面,企业因短期盈利压力,对适老化研发投入谨慎。很多被采访的家电市场部负责人坦言:“老年人对价格敏感,但定制化产品成本高,市场回报周期长。”

调研中,一个个细节让团队成员印象深刻,触动心灵。“科技本该服务人,却因‘不适老’成了障碍。”这让他们更坚定调研的价值。

从“错配”到“共生”,年轻人为银发经济“破局”

团队将调研成果凝练成一份“解题方案”:建议构建“政策-企业-社区”协同机制,例如通过社区开展适老家电体验活动,降低使用门槛;呼吁企业建立“老年用户体验实验室”,从设计端融入适老思维;同时,制定统一的适老家电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这不是冰冷的报告,而是一场对老龄化社会的温暖凝视。”指导老师评价说。如今,团队的部分建议已被一些头部家电企业关注,并开始探索适老化家电产品线。

当技术长出“皱纹的温度”

在查看团队调研手记时发现,团队成员写道:“银发经济不应是概念,而应成为‘共生’的纽带。”这群年轻人用脚步丈量需求,用数据传递呼声,在政策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适老”之桥,这或许正是老龄化社会最需要的“温度”。

(张国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