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评论】当青春与历史在108里行走路途中对话
凌晨五点的宁夏固原,春寒料峭,星光未褪。2000多名师生踏上了那条长达108里的徒步旅程,他们的目的地是任山河烈士陵园——391名英魂的安息之地。师生们的脚步丈量着黄峁山的每一寸土地,他们实际上正在用最原始最真诚的方式,完成一场关于历史记忆的传承仪式。
108里路程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智慧。距离产生的不只是疲惫,更创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师生们无法像往常一样通过手机屏幕瞬间抵达目的地,而必须一步一步地走完这段不短的路程。这种“减速”体验与烈士们当年的行军经历形成了时空共鸣——革命道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胜利是由无数个艰难的步伐累积而成。当年轻学子们脚底磨出水泡却依然坚持前行时,他们获得的不仅是对毅力的锻炼,更是对历史情境的切身体悟。这种体验式教育远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有穿透力,它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这场徒步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意识觉醒。391名烈士不是教科书上的统计数字,而是曾经鲜活的生命。当2000多名师生站在烈士墓前,391与2000这两组数字之间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对话,前者用生命换来了后者和平成长的可能。这种代际对话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成为当下生活的构成部分。年轻学子们通过这种具身化的纪念活动意识到,他们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历史长河中的参与者与继承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活动发生在西北地区的固原,一个在主流话语中常常被边缘化的地方。恰恰是这些“边缘”地带,保存着最为纯粹的精神传承。师生们翻越黄峁山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当代中国教育的动人图景。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培育有历史厚重感、有精神根基的人。这种地方性的纪念实践,实际上是对同质化教育的一种丰富和补充。
108里的徒步祭扫,丈量的是一个民族精神传承的尺度。当师生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校园时,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完成挑战的成就感,更有对历史的全新理解。这场行走证明,真正的历史教育不能单薄地停留在课堂讲授上,而需要创造能够激发情感共鸣和身体记忆的体验。
年复一年,这样的徒步还将继续进行,如同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的不断回望与确认。在这条108里的行进路上,青春与历史相遇,并在对话中共同获得了新的意义。
作者简介:
潘辰瑶,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芜湖市诗人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及新媒体,另有多篇作品获得省、市征文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