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起量!百融云泛金融AI业务发力了
最好的商业模式,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一直搞创新、跨赛道,而是能用一项最核心的武器不断地攫取剩余价值。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在说,“所有场景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而没人说“所有的场景都值得被做成AI”。
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是自上而下找标的,但不知道怎么在AI板块里挑选纯正公司。很简单,就看哪家公司在AI火了之前就盈利了,证明本身业务就很扎实,AI能够让这家公司估值重构,从而戴维斯双击。
所以当我们看到像@百融云-W(6608.HK)这种公司的24年年报,虽然并没有那种天花乱坠出来的美轮美奂,但心里就莫名踏实。
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自己被一个AI股票深套,就开始各种给业绩很差的年报数据找借口,恨不得替公司挖出各种非经常性损益和先行指标,像极了爱而不得便开始骗自己。
那百融云的AI业务为什么踏实?因为有基本盘:就算其他AI业务短期没增量,也有保底。
百融云的MaaS业务说白了就是一个可供机构客户们随时用API接口调用的AI模型库,留存率就是客户持续付费程度。24年的核心客户留存率是97%,往年一直都在95%以上,说白了只要机构客户选择了百融云的MaaS,就基本不换了。换言之,这部分每年9亿的收入能一直手拿把掐。
那百融云这种AI公司,到底核心的竞争壁垒是什么?毫无疑问,AI大模型决定AI应用公司的下限,而数据和场景决定上限。不管是接入了DeepSeek还是用百融云自研的BR-LLM,本质都是把客户的数据和场景经营好。不管是MoE还是蒸馏,都是为了数据和场景应用而开发的。核心就是百融云对于数据资产的运营和分析能力。
金融业“数据不出行”是最基本的要求,股份制银行跨省展业也都有限制。而且对于没有深耕过金融业这种行业的AI公司来讲,金融机构会放心的把自己的数据资产交给没有垂直领域经验的AI公司运营吗?会调用不专业的AI模型库来用吗?而且更换IT服务商的成本很高,所以只要金融机构认可了百融云,就轻易不会更换厂商,这就是常年95%留存率的由来。最最重要的是,金融业必须要求数据资产的合规和隐私计算,同时兼具这几项能力的AI公司如果很多,百融云就不会有这95%的留存率。
百融云有MaaS做保底,才敢做BaaS业务的拓展。MaaS的核心就是决策式AI,帮助以金融业为代表的客户分析用户行为信息,从而建模(比方说信贷场景的评分报告、全量B卡)。而在MaaS基础上,百融云帮机构客户分析出“这个用户能不能经营”,才到了BaaS——“用什么方式经营”。
比如BaaS金融行业云,就是在帮助金融机构确定哪些用户(尤其是存量、长尾用户)可以运营一下之后,那么就在财富管理这种场景运用AI技术,比如向沉睡用户推荐理财产品的工作,原本需要人工完成,那现在就换成百融云还在不断升级的VoiceGPT;在存量用户运营这块,直接用AI实现全流程动态监测;在不良资产运营方面,用AI技术辅助资产定价、建模和批量转移。最终目的都是用AI技术加持,帮助机构运营或营销客户,收取技术服务费。BaaS金融云24年的收入已经超过了14亿,同比增速将近20%。
又比如BaaS保险行业云,因为传统保险业务流程中的经纪人数量非常多,就导致每一位经纪人要对接的保险用户量很高,所以针对他们的痛点,百融云为经纪人提供包括用户管理系统(CRM)、人才管理系统(TMS)以及签单自动化流程(IDS)等等各种各样的自动化工具,然后通过生成式AI比如智能语音、智能营销来促成保险线索挖掘、辅助交易转化。百融云BaaS保险行业云这块业务,24年总收入稳定在6个亿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首年保费”这个指标,增幅是86%。
有底气扩展业务,是因为没有后顾之忧;加大AI业务的投入,是因为能持续得到正反馈。百融云的泛金融AI业务,已经开始起量了,这正是市场苦苦在找的AI应用场景和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