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郑州》清明节与寒食节

史金腾 原创

2025-04-03 15:58

清明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此时春回大地,天地明净,万物萌发,百花齐放,让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朗。
清明如何从农历节气演变成了以祭祀先辈人文教化的节日,这要从我国古老的“寒食节”说起。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有一天他在路上饥饿将毙,被随行臣子介子推割取股肉所救,晋文公说:“我将来定会重赏报答”。十九年后,晋文公果然当上了国君,却把重赏介子推的事给忘了。介子推不争,背上老母隐居绵山。     后来,晋文公得知此事,幡然想起,追悔莫及,遂亲自带人上山寻找介子推母子,却不见他俩踪影。此时有人想出了一个主意,放火烧山,逼其母子出山。晋文公遂令放火,介子推宁死不下山,最终介子推与老母亲被山火烧死在一棵大树旁。
晋文公十分伤心,为了常念起介子椎,将此树砍伐,他用此木材做了一双木履,穿在脚上,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永远不忘怀介子推。他将介子推母子厚葬于绵山,将绵山更名为介山,立祠纪念。并昭示天下,介子推母子哀亡之日,禁烟火、吃冷食,以表达对介子推的悼念,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郑县志风俗志中所载:三月清明,从冬至起,数至一百零五日整,即为清明,一般清明前两日为“寒食节”。农耕时代,与农业密切相关的“节气”深入人心,所以“清明”逐渐替代了“寒食节”,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节日一一“清明节”。
郑州地区有“早清明,晚十一”之说。清明节的前几天,人们就开始上坟、扫墓、添土、摆供、烧纸、敬香、祭奠亡故的亲人。如家有新娶的媳妇,要向祖宗报喜,穿着盛装行上坟礼拜。
清明时节天气转暖,非常适合踏青、登山、划船、放风筝、荡秋千等郊游活动。清明节前后植树容易成活,在清明节期间开展了全民植树活动,近代又称植树节。
1949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在黄岗寺村建了一座革命烈士陵园。清明时节,老师带着学生们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来到烈士陵园献花祭奠,追思革命先烈。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