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重塑生命纪念,爱与思念将永不落幕
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陶然 文/图)数字礼厅里重现逝者生动笑容,AI复原了亲人习惯性的小动作,云端纪念馆永久保存了每位逝者的生命印记……当今祭祀与追思逝者的方式在VR(虚拟现实) 、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乃至AI 等前沿技术等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演进与革新,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更为现代、多元且富有科技感的纪念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采用“互联网+殡葬”的新方式来缅怀逝去的亲人。
如今,郑州市正掀起一阵“数字技术”的风浪,在殡葬领域,为大家提供个性化、便捷化、环保化、人性化的殡葬服务,打造既符合时代潮流又贴近人民需求的现代科技殡葬体系,更好地保障民生。
数字化 AI技术 让追思情更长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殡葬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变革。数字化殡葬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和个性化的“一条龙”式殡葬服务。
积极推进“科技+互联网+殡葬”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融合作用,是郑州这几年一直追求的工作目标。2023年2月,郑州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微信预约小程序的上线,为市民带来显著便利与改革实效,据统计,目前已服务17000多人。
郑州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简化殡葬流程,群众可在线预约火化、告别仪式等服务,避免传统模式下多次往返、排队等候的烦琐,尤其为悲痛中的家属节省时间精力。
现在AI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殡葬更加生动和个性化。通过AI生成的“数智人”,家属可以与逝者进行对话,重温逝者的个性和记忆。
“请珍惜当下和未来的每一刻,请照顾好家人,照顾好自己。告别不是结束,而是崭新的开始,请带着真挚的祝福,怀抱无尽的思念,与绿色相伴开启一场新的生命旅程……”3月29日,在河南福寿园举行的郑州市2025年清明节节地生态葬活动中,大屏幕上首次出现了AI数字人“新生”,以节地生态葬先行者的身份表达殷殷嘱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行至深处的福寿园数字纪念礼厅,来到寄思厅室内追思空间,环顾四周,除了草庐、屏风、案台等传统中式布局,这里还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将光影效果、声音传达、视觉呈现等功能进行有效整合,配备超高清数字大屏+环绕立体声,全景呈现过往温馨影像。
福寿园技术团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科技不是要替代真实,而是帮我们记住那些未被记录的瞬间。”据介绍,目前,这类AI追思服务成本已降至传统视频制作的1/5,却能让90%的用户在体验后表示“更释然”。
除了线下追思,掌上“数字纪念馆”是科技殡葬的又一重要举措。时空邮箱、时空留声机、老照片修复、人生微电影……扫描大厅里的二维码,福寿园的“纪念家园”微信小程序推出的各种线上纪念项目让3JI(记号、记载、纪念)理念深入人心——通过AI智能修复与动态影像重现,将逝者生前的珍贵照片影像和声音悉心修复,并赋予温暖的动态展现。
“这不仅是一场追忆,更是一场温暖的相聚。去年因工作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这份动态影像弥补了我终生的遗憾。”刚刚在小程序上上传图片,为父亲制作了一部专属微电影的小龙,望着屏幕上与好友一同爬山的“父亲”红了眼眶。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种数字化仪式不仅省去了异地奔波的万元花费,更让告别仪式从“标准化流程”变成了“定制化回忆”。数据显示,使用数字礼厅的家庭,后续家庭矛盾发生率下降37%。当所有牵挂都能及时参与,遗憾自然少了。
拥抱科技 绘制生命终章的未来图景
“科技+”平台为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今,在郑州,各类线上殡葬项目保障民生服务更加便捷化、时效化、人性化、高效化和环保化。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更加数字化和便捷化,数字化殡葬的线上服务正好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平台上线后,惠民政策、流程标准及所需材料均公开可查,有效杜绝‘信息黑箱’,减少中介加价、强制消费等乱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通过数字化全流程监管,可为家属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服务体验。”郑州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此外,科技殡葬打破时间空间的距离,让思念化作可感可触的一份契约。“数字殡葬服务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例如我们的‘纪念家园’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访问虚拟殡仪馆或在线祭扫平台,进行祭奠活动,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中的需求。”河南福寿园数字纪念礼厅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数字殡葬的空间优势,既能独立存在,又往往同时间优势共同存在于同一数字化殡葬服务中,构成所谓时空优势,比如将追悼现场远程传播,人们无论在何处,都如同进入场景“临礼兮崩摧”,与现场礼仪差异极小。
人性化则体现在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交流。“这种数字化殡葬的线上纪念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表达情感的新渠道。我们可以在虚拟纪念馆中写下自己的思念和祝福,与其他亲友分享回忆和感受。这种互动式的纪念方式让我们可以更好地释放自己的情感,缓解悲伤情绪。”一位逝者家属在沉浸式感受完与“母亲”作最后的道别时说道。
此外,郑州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数字殡葬可以实现环保节能。“相较于传统葬式,数字殡葬则可以极大地避免对土地的占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数字化殡葬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人对死亡观念的转变。”有相关伦理学专家表示,数字化殡葬通让大家更加直面死亡,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科技+人文 打造殡葬服务新范式
智能传感器自动调节墓园植被湿度,比传统养护成本降低60%;语音合成技术让方言口述历史得以永久保存;3D打印技术复刻逝者手工制品,成为传家新载体……如今,数字殡葬正以持久、绿色、尊重、独家的纪念方式为逝者家属在哀恸时提供更好的心灵抚慰。各领域专家纷纷表示,推动数字殡葬的高质量发展,终将实现殡葬中,物质与心理科技化、人文化、专业化的紧密融合。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殡葬将更加注重逝者的个性化纪念和沉浸式体验。全息数字人纪念馆、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兴应用将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追悼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可能会被广泛应用于殡葬行业。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逝者的存在,增强纪念活动的感染力。”一位深耕该项目多年的科技领域专家表示。
“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为数字化殡葬提供更多的辅助服务,使得缅怀活动更加富有情感色彩和互动性。例如,简化葬礼仪式,探索将告别仪式转化为生命教育课堂;创新开发‘人生纪念馆’等线上平台,通过数字墓志铭、虚拟祭扫等方式,拓宽纪念场景;建立殡葬文化主题展馆,系统展示从古至今的葬仪演变,增强公众认知。”福寿园数字纪念礼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数字化殡葬的社交化趋势也将越来越明显,人们还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纪念经历和感受,与其他有相同经历的人交流和互动,从而获得更多的感同身受。
但也有业内人士坦言,当下的殡葬市场这一庞大的领域,对于“数字殡葬”这类新颖概念的接纳程度仍需时间的检验。如今,数字殡葬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尚需完善,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并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至关重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信息泄露;还需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以规范行业健康发展;提高公众对数字殡葬的认知和接受度也是必不可少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也是关键,需要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来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