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不做超市,改做营养师了?
作者:连禾 ,编辑:贾乐乐
在一线城市写字楼的
这是当代职场人健康困局的无声写照。
表面看,这群人似乎占据着健康生活的“现代性优势”:他们比上一代更精通什么是健康和营养,能脱口而出牛油果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争论生酮饮食与地中海饮食的优劣。
他们熟稔各类代糖的GI值差异,连选购酸奶时要反复比对菌种数量和蛋白质含量,也更熟悉HIIT与空腹有氧的差异。
他们无需亲自下厨,动动手指就能从外卖平台或预制菜货架获取上百种选择。他们被社交媒体上的健康博主包围,向往着低体脂率带来的轻盈体态。
但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
深夜加班后的一杯全糖奶茶、美食博主镜头下滋滋冒油的芝士肋排、便利店货架上“买一送一”的巧克力麻薯,都在不断瓦解理性防线。
于是,这群人在科学认知与行为惯性的拉锯战中反复摇摆。
周一定下“沙拉轻断食”计划,周三因项目压力点开炸鸡外卖周五对镜自省,周末被聚餐打回原形。
他们深谙科学膳食公式,熟记运动代谢原理,却在现实与理想的撕扯中陷入健康管理的两难境地。
是要健康还是要美食?是要身材还是要快乐?是要大快朵颐还是要八块腹肌?
正是在这种集体性健康焦虑的背景下,基于对都市“碌”人和健康行业的深刻洞察,近日,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盒马正式发布《健康无需“负重前行”:当代都市“碌”人的轻健康觉醒》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既为不同人群提供了差异化的“轻健康”指南,也为行业提供了最新洞察与趋势研判。
一、懒系减肥,有救
基于对都市高压群体的生活状态、职场负荷与膳食选择的多维剖析,这份报告里描绘出当代四大都市“碌”人画像。
【朋克加班人】深陷996与外卖选择的双重困境,在超负荷工作节奏中寻求高效能量补给。
【高敏感症候群】在各种不良情绪之间反复EMO,晚上不甘早睡, 早上咖啡续命。
【懒系减肥族】探索最低行动成本的塑形路径,试图在轻度自律中实现体态管理。
【成分洁癖党】被成分表硬控,将添加剂种类作为红线指标。
其中,“懒系减肥族”的生存状态最拧巴。
这类人的特点是收藏夹里躺着数不清的减肥攻略,办好的健身卡还没去几次就等到过期。
他们心理负担重,预先给自己设定了健康高门槛。81%的减肥族
报告显示84%的减肥族长期处于减重/身材管理状态,或因为体重增加而选择进行短期减重。
一边偶尔减肥,一边长期焦虑,反复循环,如同西西弗斯。
对于被工作榨干精力的减肥族来说,健身房实在太遥远,薄荷健康App的卡路里计算又太烧脑,最终寄希望于“控制饮食”。
于是,收藏夹里积灰的16+8饮食攻略、三天打渔的轻断食计划、甚至网络流传的液断法都成为试验场。
但现实往往上演着相似剧情:在咬牙啃完三天羽衣甘蓝后,第四天的加班很可能会出现麻辣烫订单。
这种突击式减重不仅可能导致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更催生了心理危机。
约45%的节食者在极端控食后出现了情绪低落、自我否定的心理漩涡。
盒马敏锐捕捉到这种集体性健康焦虑的核心症结:当代人需要的不是严苛的清规戒律,而是与原有生活习惯兼容的缓冲方案。
二、轻健康是趋势
这种洞察催生了盒马的“轻健康”产品哲学:嵌入既有生活轨迹,而不是试图完全颠覆。
比如,“水替式饮茶”概念应运而生——用无花果亚麻籽轻养水替代三分糖奶茶。
比如“轻替式零食”,在保留咀嚼快感的同时,将配料表尽可能保证健康:蛋白质含量高的盒马高蛋白风干牛脆片。
比如,想吃甜品时,将蓝莓/树莓/芒果冷冻后搅拌,实现低卡冰淇淋自由。
保留“喝点什么”“吃点什么”的仪式感的同时,让减肥的年轻人减少负罪感。
这些产品不试图教育消费者,用恰当的产品来破解非此即彼的选择困境。
既满足口腹之欲,又控制热量摄入。
在运动上同样可以轻量化,比如晚餐后去超市逛逛,工作日午休来一个公园散步。
把减肥日常化,把健康轻量化。
真正的健康生活,始于对人性弱点的体谅,成于日常场景的持续校准,终于盒马提倡的这种新时代“轻健康”主张。
这种“轻健康”理念的本质,是将健康需求解构为无数个无需决策的碎片场景。
当消费者在深夜加班时撕开一袋低GI缓释碳水饼干,在便利店冷柜前拿起成分表仅有“水、乌龙茶叶”的瓶装茶饮,在追剧时下意识选择非油炸玉米脆而非薯片。
健康不再是需要咬牙坚持的负重任务,而是像呼吸般自然的日常选择。
未来零售业的决胜点,或许正藏在这些细微的消费转向中。
当盒马从生鲜超市转型为“健康生活提案者”,其价值已不止于商品交易,而是成为都市人对抗无序生活的一个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