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馥郁舌生春
中牟新区弘毅高中 李志霞
小区的对面,有一块荒地,有不少人在那儿开垦,妈妈是其中的一员。现在那里最耀眼的就是金灿灿的油菜花,从楼上往下看,有一道围墙隔着,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焉。妈妈说属她种的油菜最好,今天我得闲,妈妈领我绕到入口处进去看了一下。种油菜的有好几家,棵大、饱满,花开得最盛。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啥庄稼她都种得格外好,这让我们做子女的也感觉特别骄傲。搬到县城后,她还是闲不住,开了好几处荒地,每天都要劳动一会儿。现在我特别理解,她种地不仅是为了一点收成,更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不论是孩子还是老人,成年人更是,只有找到存在的价值,被认可,被欣赏,活着才有奔头儿。
在我的眼里,金灿灿的油菜花是一幅绝美的画,在妈妈眼里,是沉甸甸的希望。小满时节,油菜籽丰收,妈妈会把油菜籽榨成油,油菜籽油不及其他油香,但对身体非常有好处,可软化血管,延缓衰老。我们家基本上是不用买油的,除了种油菜,妈妈还喜欢种芝麻,用芝麻做成香油,种花生打成花生油,虽然市面上这些油到处都是,但都不及自己打的油香纯。
和春天相关的美食特别多,有些美食还跟节气紧密相关。“二月二,捂臭豆”。妈妈将上好的黄豆煮一下,闷着发酵一星期之后,揽拌扯出黏丝,然后在背风朝阳的地方,将豆晒干即可,好的臭豆闻着臭,吃着香。臭豆很养胃,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尤其是钾。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比较难,失败率比较高,今年妈妈做了两次,我劝她别做,菜市场到处都有卖的,她总觉得买的不及自己做的好吃。
臭豆的由来已久,传说跟官渡之战有关。中牟是官渡之战的古战场,刀光剑影虽早已远去,但跟这场战争有关的美食——臭豆却流传了下来。据说在官渡之战时,在大孟镇的草场村有个曹操的草料场。马夫在喂马的时候总要加一些黄豆,有一天,一个马夫突然接到一个紧急的命令,顾不上把煮好的豆喂马,就找了一块干净的布,把煮熟的豆子包起来之后,偷偷藏在草垛堆里。十天后,战士们打仗归来,闻到草垛旁有一股奇特的臭味,才想起来埋藏起来的豆子。将士们把豆子拿出来放在锅里同菜一起煮,却有一种特别的香味,曹操品尝之后也大为赞赏,于是臭豆的做法就流传开来,成为中牟的一道美食。官渡之战距今将近两千年,到现在为止,臭豆在中牟人的餐桌上依然很受欢迎。
臭豆的吃法不太一样,比较普遍的吃法是搭配菠菜、粉条、鸡蛋熬着吃。具体的做法是,先把臭豆放在油里面炒一下,炒的时候葱姜蒜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往里面放。我们这边普遍是配蒜苗炒,翻炒几分钟后,放水烧煮,等水烧开了加入粉条再煮一会儿,等粉条七八分熟,放入菠菜,稍煮一两分钟,随后把鸡蛋打在上面。等鸡蛋差不多凝固了,加盐、香油、鸡精等调料,一碗香喷喷的臭豆就做好了。现在比较好吃的臭豆是都民间炮制的,没有研制出工业化生产,所以制作条件非常受限,在传统的农村院里还好做些,要不然很难做成功,所以产量比较低。我从网上买过徐州的盐豆,味道跟臭豆类似,但大家都觉得不及妈妈做的臭豆好吃。
农历三月三是传统的上巳节,这个节日的特色食物是荠菜煮鸡蛋,这一美食也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传说华佗在采药时遇到一位头痛难忍的老者,他采摘荠菜与鸡蛋一同煮制,老者食用后头痛迅速缓解。这一事迹传开后,荠菜煮鸡蛋的习俗逐渐在民间流行。据说这个习俗在南方比较盛行,我从小没吃过,也是近两年经同事推荐才知道的,朋友圈里也到处都在晒。有谚语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吃了石头都踩烂。”这道美食的做法是:把开了花的荠菜与几片姜,几颗大枣放入水里煮沸,加入鸡蛋煮十分钟左右,把鸡蛋壳捣碎,再煮十来分钟,然后把壳去掉,再煮一两分钟就好。吃鸡蛋,喝汤,可以除湿,治头痛。
现在田野里到处都是开了白花的荠菜,非常容易采到。三月三那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办公室的一位姐姐约着一起到明山庙桥附近采荠菜,田间和地埂上到处都是,尤其是一些暂时荒着的土地,一簇簇长得生机勃勃。辛弃疾有词云:“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一会儿功夫,我们俩就采了两大兜。拿回去让妈妈做,妈妈还真不知道有这种美食,我把网上流行的做法教给她,好处也给她讲讲,她说你爸湿气重,正好让他吃点除除湿。食物的药用价值不可小觑,但我觉得很多时候也有点夸大其词,比如说荠菜煮鸡蛋可以驱病祈福,强身健体,一年不头疼。
食物的药用价值虽然不可全信,但在那些医疗条件匮乏的年代,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可嘉,正是这些探索累积成的智慧才有了博大精深中医文化。从疫情以来,很多人都充分体会到中医的神奇,我现在就医时会首选中医。健康的饮食不见得能治病,但是防病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语文老师,把传统文化介绍给学生,让它得以很好地传承,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带了一些荠菜到办公室,把它分给感兴趣的同事。我们卷子上正好有一篇文章《春在溪头荠菜花》,老师们讲课时拿着荠菜展示给学生看,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