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健康合规红线频踩,品牌声誉遭侵蚀
截图来源于华夏健康网健康领域专栏创作者《健康之声》
来源|健康之声
编辑|塔尔·小康A
曾被视为“互联网+医疗”风口上的先锋企业,叮当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09886.HK)如今却陷入持续亏损、业务承压、合规频出等多重困局。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46.69亿元,同比下降3.9%,连续两年营收下滑;净亏损则从上一年的2.31亿元扩大至3.8亿元,同比暴增64.6%。
尽管公司对外强调“经调整亏损”同比收窄32%至5722万元,但面对四年累计亏损逾50亿元的现实,以及连年在资本市场“跌跌不休”的股价表现,叮当健康的发展逻辑正遭遇空前质疑。
盈利遥遥无期,主营业务增长乏力
自2014年成立以来,叮当健康围绕“30分钟送药到家”构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医药服务体系。然而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线上直营业务收入为32.75亿元,同比下降7.2%,作为核心收入板块的“快药”业务难掩颓势。线下零售业务也同比下滑3.4%,仅有分销业务实现小幅增长,但占比仍偏低。
与此同时,公司高昂的市场与履约开支未见明显控制。2024年销售与市场费用高达10.13亿元,几乎是毛利额的66%;研发投入仅6119万元,占收入比例不足1.3%,反映出企业在“烧钱换市场”的老路上越走越远。
而从AI投入角度看,虽然叮当健康推出了HealthGPT及“药师AI助手”等产品,并被列入“2023年中国大模型TOP70榜单”,但排名第69名、在线问诊量同比下降的现实也表明,其AI战略未对主营业务形成有效支撑。
商誉减值超2亿元,“烧并购”战略反噬自身
亏损扩大背后,公司年内共计计提2.03亿元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涵盖天津、杭州、广东、河南等多地的智慧药房及仁和药房网。所谓“智慧药房”连锁正成为沉重的资产负担,而这正是叮当健康此前重金布局的新零售入口。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被减值的子公司,多数业务规模有限,部分门店甚至处于停业或清算状态,说明公司“以收购扩规模”的战略正逐步失效。事实上,在过去两年中,叮当健康已多次宣布“暂停非核心城市布局”,频繁调整战线,战略摇摆迹象明显。
定位模糊、信任滑坡,加盟模式频惹争议
作为仁和药业实控人杨文龙家族掌控的另一企业,叮当健康曾试图构建一个类“美团药品版”的综合健康平台。然而现实中,其模式既不具备平台的开放性,也未形成线下零售的品牌影响力,“像平台又不是平台、像药店又不是药店”的尴尬定位长期存在。
尽管亏损不断扩大,叮当健康仍在招募加盟商,这也引发市场质疑:一家连自身都未实现盈利的企业,如何保证加盟商可以盈利? 实际上,多地加盟商反映“回本困难、用户留存低、缺乏总部支持”等问题。
合规红线频踩,品牌声誉遭侵蚀
更令人忧虑的是,叮当健康近年来屡遭各地市场监管处罚,合规问题已成高频现象:价格违法:北京市监管部门认定其通过虚构价格上涨后打折的方式促销达菲,构成虚假减价,处以8万元罚款;广告违规:在天猫、第三方平台上,多次被认定存在“保健品冒充药品”“误导治疗宣传”等行为;药品经营不合规:上海、深圳、广州等地门店被发现销售未注册三类医疗器械、未按规定陈列药品,甚至存在产品成分不合格等问题;食品安全事件:旗下“叮当好健康”因违反食品安全法,被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管局处罚1.5万元。
这些行为,不仅涉及法律底线,也严重损害公众对其医药品牌的信任。
二级市场“腰斩”,AI风口未能搭上
2022年以12港元/股上市的叮当健康,截至2025年3月21日股价仅为0.51港元,跌幅高达95.7%,市值仅剩6.7亿港元。面对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头部企业围剿,以及AI医疗浪潮对头部平台的赋能,叮当健康显得力不从心。
虽然公司试图通过AI、数字化、智慧药房等“新概念”重塑想象力,但从业绩到股价,市场显然并不买账。
叮当健康该“止损”了?
作为“互联网+医药零售”概念最早入局者之一,叮当健康一度受资本热捧,也给行业带来诸多创新。但如今,其商业模式难以为继、经营持续亏损、监管频频踩雷、技术落后于人,不仅没能“领跑行业”,反而陷入“品牌沉没”的旋涡。
在平台红利见顶、政策监管趋严、用户信任日益珍贵的当下,叮当健康是时候反思:其真正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