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信银行2024年充满失意:业绩大幅滑坡,转型之路荆棘丛生
撰稿|芋圆
来源|贝多财经
近日,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银行”,SH:601998、HK:00998)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在公布自身2024年业绩的同时,中信银行也公布了中信百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百信银行”)的最新业绩。
与中信银行的得意表现不同,百信银行2024年的成绩单则难掩失意。过去几年,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数字银行已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创新力量,而百信银行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当传统银行还在为网点客流量下滑焦虑时,百信银行却用"零网点碾压万亿资产"的魔幻现实,揭开数字银行2.0时代新的生存法则。
2024年作为百信银行新三年战略规划的起始之年却出现业绩下滑,是业务转型阵痛还是业绩滑坡的开端?
一、用户增速背后,是数字金融的致命陷阱
2025年3月27日,中信银行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中信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136.46亿元,同比上涨3.76%;实现归母净利润685.76亿元,同比增加2.33%。相比之下,百信银行的业绩则显得黯然神伤。
2024年,百信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6.26亿元,同比增加2.03%;实现净利润6.52亿元,同比减少23.74%。据中信银行介绍,这是百信银行在面对银行业净息差收窄、资产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等多重挑战,并加大减费让利力度后的结果。真相是否如此呢?
截自中信银行2024年年报
在百信银行成立之初就利用金融科技嵌入场景生态主动了解用户,曾创造性的提出“O+O”“B+B”理念,以连接线上和线下场景,与商业生态融合共生,走智能银行发展模式,提供无处不在的智能服务。
通过这种线上、线下场景批量智能触客的方式,百信银行成功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也在获客量方面实现了傲人突破。在2018年,百信银行的用户数就突破了千万大关。此后更是陆续与各大头部平台寻求合作。
截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截至2019年8月,百信银行与百度、小米、滴滴、爱奇艺、51 信用卡等头部平台达成生态合作,相继落地电商、内容、租房、出行、新消费、搜索等六大类场景合作,服务用户数超过1800万。
事实上,这种模式的落地也为百信银行带来了利益变现。2019年,百信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3.73亿元,同比上涨83.23%;实现净利润0.20亿元,同比上涨104.09%。首次实现盈利,并且利润增速惊人,用户数量更是每年都以千万量级的增速让不少传统银行艳羡。
截至2021年末,百信银行的总用户规模6911万户,同比增长33.90%;截至2022年末,该行用户总量达到8359万户,较2021年末上涨20.95%;截至2023年末,百信银行用户规模增至9835万户,较2022年末增长17.66%。
截自百信银行2023年年报
不过随着用户的大量增长,百信银行对利息收入的高度依赖也逐渐显现。2018年至2023年,百信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占比分别为94.58%、95.57%、91.07%、94.63%、94.35%、91.91%;2024第三季度,该行的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90.16%,利息收入占比仍然居高不下。
百信银行的贷款投入以消费贷、小微企业贷款和汽车贷为主,其中,消费金融贷款又是主力军。截至2022年末,百信银行普惠信贷中的小微企业贷款累计投放89亿元,汽车金融业务累计投放40亿元,贷款总额717.74亿元。
截至2023年末,百信银行累计投放消费金融贷款超过1800亿元,贷款总额799.72亿元。而消费贷款风险潜伏性的特点也让百信银行的业绩变化处于动荡之中。
2018年至2024年,百信银行分别实现净利润-4.84亿元、0.20亿元、-3.88亿元、2.63亿元、6.56亿元、8.55亿元、6.52亿元,同比变幅分别为104.09%、-105.15%、247.53%、149.43%、30.34%、-23.74%。
二、盈利结构单一之殇与路径依赖困局
百信银行的单一模式导致的高依赖现象不仅表现在贷款端,负债端同样被波及。百信银行的同业负债以同业存款为主,而一直以来,该行的同业存款一直是负债的主要来源。
截至2022年末,百信银行的同业存放款项462.48亿元,高出存款114.52亿元,占负债总额51.68%;到2023年末,百信银行的同业负债560.83亿元,比存款多出138.77亿元,占负债总额比例升至53.83%。
截自百信银行2023年年报
进入2025年后,百信银行发布的22则重大关联交易有20笔为同业存款,涉及交易金额合计67.50亿元,主要交易对象为中信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信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同时,百信银行也在2025年开始发行同业存单。据2025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该行首次发行同业存单的计划额度为150亿元。
对同业存款的高依赖不仅可能让百信银行难以掌握定价的主动权,同时高企的融资成本也会不可避免的对百信银行的利润空间造成侵蚀,这也可能是百信银行资金运用效率受限的原因所在。
据2025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2022年末至2024年二季度末,百信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分别为89.60%、89.30%、95.40%。另一方面虽然该行不良率在持续改善,但其拨备覆盖率水平却远高于应有水平,并在不断上升。
截自百信银行2025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
2021年末至2023末,百信银行的不良率分别为1.55%、1.48%、1.36%,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74.63%、302.10%、303.76%。同时,从该行的负债结构和资产结构也看得出其资金的利用其实并不充分。
截至2022年末,百信银行的负债总额为894.87亿元,而金融投资和贷款总额为808.34亿元,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106.15亿元;到2023年末,该行负债总额1041.77亿元,金融投资和贷款总额合计916.5亿元,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108.65亿元。
从资产的投入和收益结构来看,百信银行想要从金融投资方面破局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一直以来该行的金融投资收益始终难以覆盖金融资产投入,由此推测该行的金融投资可能一直存在成本倒挂。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百信银行金融投资占资产总额比例为9.86%,但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合计占营业收入比重为4.81%。多番消耗下,百信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增速超出核心一级资本增速,资本充足率的下滑也难以阻挡。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该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增速较2023年末上涨8.21%,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较2023年末增加7.26%;资本充足率为14.08%,较2023年末减少0.29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10.52%,较2023年末减少0.09个百分点。
伴随着不容乐观的现状,百信银行在新团队的带领下开启了“新三年战略”,加速解绑中信银行的进程,或许对这家"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科技银行来说,更急迫的是思考如何该放下对规模的神话崇拜,重新思考金融科技的真正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