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 "精神密码"
在中原腹地的荥阳市蔡寨村,第三届"村晚"在庙会期间如期上演。舞台上没有华丽的灯光特效,却有村两委成员踩着鼓点舞出的"中国范";没有专业演员的精致妆容,却有村民自编自导的反诈情景剧引发阵阵共鸣。这场乡村文化盛宴,正悄然书写着新时代的"乡土叙事"。
一、文化传承中的乡村觉醒
当河南豫剧院演员的《清风亭》唱段响起,当《朝阳沟》经典选段被重新演绎,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的碰撞在蔡寨村的夜空下迸发出新的火花。这些充满泥土芬芳的节目,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活态传承,更是乡村文化主体性的觉醒。正如村民们在情景剧《网络诈骗》中融入反诈知识,在红歌合唱中抒发家国情怀,他们用文化实践诠释着:乡村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存在,更是精神家园的守望。
这种觉醒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共振。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活动超过2万场,参与人次突破1.3亿。从贵州苗寨的《月亮挂在半山崖》到山东渔村的现代舞表演,从湖南白沙村的豆腐产业主题小品到新疆托里县的阿肯弹唱,"村晚"已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这种文化自觉的背后,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
二、治理创新中的文化张力
蔡寨村村晚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构建的"文化共同体"。两委成员的集体舞蹈、退役军人群体的红歌方阵、少年儿童的武术表演,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共同参与的文化生态。这种参与式文化实践,打破了传统"送文化下乡"的单向传播模式,构建起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协同的治理新格局。
这种治理创新在多地得到印证。湖南浏阳市白沙村通过老年大学培育文艺骨干,山东青岛大河东村建设标准化演出场所,贵州黔西市化屋村将"村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数据显示,全国已有49支专业文艺团队与60支乡镇宣传队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文化惠民演出年均超过200场。当文化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情感纽带,乡村治理便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精神文明中的时代镜像
蔡寨村的夜晚,《诗意中国》的朗诵声与《我相信》的合唱声交织回荡。这些文化符号背后,是新时代农民精神世界的深刻变革。从注重物质生活到追求文化认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乡村社会正在经历着从"富口袋"到"富脑袋"的历史性跨越。
这种跨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全国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3万个,培育农村文艺队伍3.2万支。当"村晚"舞台上的非遗技艺与现代艺术交相辉映,当村民用手机直播将文化盛宴推向全国,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正在重塑乡村的精神图景。这种文化重塑不仅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更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
蔡寨村的"村晚"落幕了,但文化振兴的大幕才刚刚拉开。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文化输血"到"文化造血",这场发生在田野上的文化革命,正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当每一个村庄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当每一位村民都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力量,我们必将见证一个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美丽乡村新图景。这或许就是"村晚"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文化振兴,才是乡村振兴最持久的生命力。
荥阳市乔楼镇 王硕
